《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欢迎留言探讨阳明心学
更多阳明心学内容在同名公众号:天姿涂装
【原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
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译文】
陆澄问:圣人能够随机应变以至于无穷,难道不是因为预先都研究过吗?
先生说:怎么可能预先研究那么多事呢?圣人的心就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正是因为镜子明亮,一旦有东西出现在镜子前面就能有所感应,没有东西能够不被照到。镜子过去所照的东西不会滞留在镜子里,未曾照过的东西也不可能事先就存留在镜子里,这是后世儒者的说法,与圣人的学问相悖甚远。
周公制礼作乐、教化世人,这是任何一个圣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尧和舜为何不如此做,却非要等周公来做呢?孔子删述六经流传万世,也是圣人都能做的,周公为何不先做,非要等孔子来做?这是因为圣人只是在特定的时机,才会应对特定的事情。
因此,做学问的人只要担心镜子是否明亮,不需要考虑事物出现在镜子前面时能否照见。探究时事的变化,也就像是拿镜子来照。然而,为学之人必须先下功夫,使得自己的心如明镜。为学之人只要担心自己的心不能明亮,而不必担心时事之变化无法穷尽。
陆澄说:那么程颐先生说『天地浑然未分时,万事万物的理就已经在冥冥之中』,这句话怎么样呢?
先生说:这句话本身没错,只是后人并未好好地加以领会,也就有所偏颇了。
【解读】
刘恒(汉文帝)某次遇到一侍卫,感觉很奇怪。因为这侍卫已经是胡子花白的老头,而担任侍卫的大都是年轻人。于是,他和这老侍卫聊了起来。
老侍卫叫冯唐,是因美好的品德而被推荐上来的。刘恒很赞赏他的品德,
但冯唐说:我不但有品德,而且还有超凡脱俗的能力;我熟读兵书,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刘恒不禁叹息说:若是在高祖(刘邦)时代,和匈奴开战,你一定会封侯拜相。
冯唐说:高祖在时,和匈奴打了败仗,后来再不敢提战争,我从那时就蹉跎岁月直到今天,怀才不遇,让人心死。
刘恒很不高兴地说:上有圣明天子,下有礼仪之民,你怎么能说这种丧气话?
冯唐反问:既然如此,为何我只能做个侍卫,而不是征战沙场的大将军?!
刘启(汉景帝)时代,冯唐仍然是个政府中的低级官职,刘彻(汉武帝)即位后要和匈奴开战,准备重用冯唐。但冯唐已老得不能走路,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后人因此总结出个成语,曰「冯唐易老」。意思是,世界上有很多人,身怀绝技,却没有碰上好平台和机会,最终碌碌一生。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王昌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因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名垂青史。
他说的飞将指的是汉代的李广。李广在刘彻反击匈奴的战争中,杀敌无数,功勋卓著,但却始终未被封侯,所以他和冯唐联袂主演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著名悲剧。
王昌龄的时代,大唐强大到宇宙第一。王虽然是诗人,但总想建点功业,可惜没有机会,只好把李广拎出来,诉说衷肠。
李广无法被封侯,有各种原因,当时将星璀璨,李广绝对不是最好的那位,只是因为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后人添油加醋,把李广塑造成了悲剧英雄。
而王昌龄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是无病呻吟。那个强大的时代,没有战争,一心想要在战争中建功立业的人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天下太多所谓怀才不遇的人,都是在没有龙的时代,学了一手屠龙之技,这种高超的技巧,有,等于没有。
有人问王阳明,圣人做事前是不是有所准备,有所预料。王阳明的回答是,圣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预知未来的事,他们只是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担心能否创建事功,只担心镜子是否明澈。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圣人遇其时才有其事,时不来,不会去刻意争取,时来了,良知光明,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周公制礼作乐,尧舜也能。为何尧舜不为?因为那个时代,还不是制礼作乐的时候。周公也能创建儒学,为何要等到孔子来创建?原因就是周公那个时代还不需要儒学。
人要成事,被万众瞩目,必须具备三大要素:才、气、势。
拥有改天换地的才能,无往而不利的气场,历史大势。
心如明镜,除了自身才能外,必须有观察大势的能力。
在什么样的时间就该做什么样的事。确切地说,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就是知行合一。
对的时间,你的能力有了,事情其实也就成了。
李鸿章曾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的事。这话乍一看像是废话,因为人不可能活两次。他其实想说的是,不要思考那么多身后的荣辱,专心做好时势所要求的当下的事情,无论成败,以后自然会有人给你接盘。
人之所以纠结,就是因为想得太多,在正确的时间没有做正确的事。有人之所以终生碌碌,也不过是因为在无数对的时间没有做对的事。世界上有无数个冯唐、王昌龄,不值得替他们遗憾,逆流而上者,是可恨的,所以也就不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