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600字,阅读时长5分钟
近日,“房东拒退3100元押金,20岁女大学生服药身亡”的消息引发热议。
网友们纷纷追问:
“20岁的年华,是什么让她走上了这条路?
什么时候起,生命竟变得如此之轻?”
如今,走过34个年头的自己,不敢轻易谈如此厚重的话题,因为经历过,所以心存敬畏。
01 敬畏生命
看过一位网友分享育儿经验,她说不知道几岁的孩子能不能听懂关于生命的话题,但是每隔几天,就要和孩子讲一下:人死不能复生。
仔细想想,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讲过许多诸如此类的话:“保护好自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女孩子交友要谨慎……”
那时候还小,听多了觉得厌烦,可是,当你走过20来岁,到了30多岁的年纪,你应该为人母了。
如果你有了为人母的经历,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一个小小生命的成长历程,也可能会有过在手术室中那种无助的体验。
那时,才有了深刻的体会,生命是如此神奇而厚重,让人不敢轻言放弃。
很喜欢一段话:
“并不是经历多少事,就会让你成长,而是在经历过很多事之后,某一个点会让自己明白很通俗易懂的道理。
能解开自己心结的只有自己,人只有接受一些苦难,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敬畏生命。”
懂得敬畏生命,会让你更加地坚强与笃定,即使面对狂风骤雨,也能安然度过。
02 敬畏自然
我的家乡,没有很高的山,但是有很多大片大片的防风林,以前年纪小,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书上讲的是森林,可是大人们却告知,那叫防风林。
后来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学了地理后,才知道,那些林子的作用就是为了防风沙的,所以也叫防风林。
成年后,很少再回到家乡了,近几年回去的时候,看到了以前的林子已经变成了辣椒地、甘蔗地……有的甚至是荒废了,长满了野草。
近年来,时常会听到,在我的家乡周边,哪条河的水已经干了,哪个水库也干了,要么总是干旱不下雨,要么就是哪里下大雨冲垮了土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防风林减少的原因,但是,近年来,气候的多变与无常,肯定是与我们人类有关的。
人与自然,其实是共存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失衡,那后果不堪设想。
每到一年当中的雨季,都不太敢去看新闻,就怕听到“哪里又洪水了、哪里又有泥石流了……”
在自然灾害面前,每个人都是如此渺小,不是你有很多钱或很多房子车子,就能够安然无恙。
保护环境并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切实去行动的。
严春友在《大自然的智慧》中写道: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做自然的主人!”
懂得敬畏自然,会让你的内心变更柔软而坚定,不再自大狂妄,不再无病呻吟。
03 敬畏万物
万物皆有灵,静念自生长。
在小学的课文里,有讲到如何去辨别方向。
“树叶茂密的一面是南面,树叶稀少的一面是北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可见,世间万物都是自成体系,遵循自己的规律在生长着。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半夜房子着火,可是主人还在熟睡,是一只流浪狗冒着生命的危险叫醒了主人,才让主人幸免于难。
仅仅只是因为房子的主人,时常给小区内的流浪狗喂吃的,才得此善报。
不管是人类、树木还是动物,都是同属万物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种族,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只是彼此扶持,彼此温暖。
《太平经》中讲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懂得敬畏万物,会让你变得温柔而宽容,不再斤斤计较,也不再耿耿于怀。
04 修得福报
张晓风在《敬畏生命》中写道:
如果不曾长途渴耗,则水只是水,但旱漠归来,则一碗凉水顿成琼浆。
如果不曾挨饿,则饭只是饭,但饥火中烧却令人把白饭当作御膳享受。
30多岁的女人,不能说人生已过半,但已经历经一些事,有了一些体会,所以,能懂常人不懂。
30多岁的女人,如果你有幸未经太多坎坷,那你要明白,这是你此前修来的福报,理应珍惜。
懂,是个温暖的字眼。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因为经历过,所以心存敬畏。
敬畏生命,修得内心的无惧。
敬畏自然,修得内心的坦然。
敬畏万物,修得内心的洒脱。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