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我国的唐朝时期。
柳公权
这一天,在一个穷乡僻壤的村口,一群孩童围在一棵老桑树下静静的等待着,时而交头接耳,时而指指点点。
只见老桑树下摆着一张木制方桌,桌上放着笔墨纸砚。
其中一个孩童大声喊到:现在开始。
只见孩子们围在方桌旁,开始拨墨挥毫,忙个不停。
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书会”。主持者也是一名孩童,他叫柳公权。前几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约定:在今天的“书会”上,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
没用多长时间,柳公权就写成了一篇。看到小伙伴们还在忙碌,柳公权面对大家微微的笑着,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来到了大家面前。老人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同时很有兴致地观看孩子们的练字比赛。
柳公权写完作品,正闲来无事,见老人坐在身旁,便将自己写完的字递到老人手上,不无骄傲的说:“老爷爷,您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
老人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看到柳公权失落的眼神,老人不留情面地接着说:“你写的字就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的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
柳公权是唐朝中期的官员,是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可是,柳公权不以官场为重,他从小喜爱书法,喜爱文学,勤学苦练,很早就成为了书法家和诗人。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状元及弟,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可在柳公权很小的时候,他的字却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而受到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得到了同窗称赞和老师的夸奖,连最严厉的父亲,也对他露出了微笑。
在小公权感到很得意的时候,才有了“书会”上被泼冷水,让他很尴尬、下不来台的场景。
卖豆腐脑儿老头的一番话让小公权很生气,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小公权在华京城北街看到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
树下围了许多人。
小公权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
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写对联。
老人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好似群马奔腾,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脑儿老汉没有说假话。
看了很久很久,小公权越看越觉得惭愧。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叫柳公权,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
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看字画汤婉转地拒绝了自己,小公权便长跪不起,并一再苦苦哀求。看到小公权满脸诚意,字画汤这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小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经练习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家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从此以后,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柳公权既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习欧体的开朗方润,还学习宫院体的娟秀妩媚,更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
集百家之所长,柳公权终于成为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勤学名言:
勤奋好学,既是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