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古代文人的中秋三大事:赏月、饮酒、赋诗。文化人到底不一样,才思泉涌的,大笔一挥,便是千古,不过这样也好,如此才能留下这么多美妙的诗词供我们欣赏。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此句出自北宋著名诗人晁补之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这首词写得相当清丽且气象万千,是晁补之在中秋时节的所见所感。全词为: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整篇都在赏月,从开头描写了青色烟云遮掩月光,接着写月上好似有桂树的影子,秋蝉鸣噪,让晁补之感慨京都如此路远,甚至比月宫仙境还远。

下阙写水晶帘、云母屏风、美人脂粉、金樽清酒以及洒满人间的清冷月色,整个场景就是晁补之在赏月,而这月夜是孤独而清冷的,他的字眼间都透着凉意,期间糅杂着他自己的孤寂心境和对身世的感慨。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江苏有座海岱楼,是当地的风景名胜,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担任涟水军使,在这里度过了中秋夜。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杜甫曾说“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上这座望海楼,米芾也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绝佳开阔视野。

中秋月之下,登楼眺望,只见水浸碧天天似水,目之所及的淮海就好似银子般泛着光,民间说,月圆之时,蚌才会孕育珍珠,米芾便想象着在万道虹光之下的珍珠宝色。

米芾的这首《中秋登海岱楼作》,其实是一副诗帖,出自米芾的一幅书法作品,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在这副诗帖中,可以看到米芾非常严谨地写了两遍诗: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其书法向来为人所看重,从此幅可感受他的佳笔。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元代散曲代表人物张养浩,既有《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样充满沧桑感的沉郁画风,也有《折桂令·中秋》这样清幽空灵的抒情。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这首散曲把月亮写得非常清透澄澈,他把月亮比作高悬的明镜,照耀山河。夜空明净如洗,月色极为清亮,好像可以看见月宫中的桂树影子一样。搞得作者都忍不住想问一句:嫦娥你在吗?喝酒不?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辛弃疾的浪漫一面,便是在这月光之上。他写过许多中秋诗词,但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却是比较特别的: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一连串的问题便是此首词的特别之处,词的前面,辛弃疾解释:“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他用了屈原的《天问》体,《天问》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全诗三百七十多句,全部都是在问问题,这表现了屈原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和丰富而跳跃的想象。

而辛弃疾面对皎洁的月亮和浩瀚的银河,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月亮降落后到哪去了?是不是还有另一个世界,我们这边刚落下,那边刚升起?月亮为什么能悬在空中?嫦娥为什么离不开月宫?

因为有时会“海上升明月”,所以辛弃疾还担心月亮经过时,海底的鲸鱼会冲撞到月宫,碰坏了上面的华美宫殿。

辛弃疾的这些言语,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颇有科学的猜想,真是新颖别致,是善于动脑思考的聪明人了。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宋代词人向子諲(yīn),这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他的祖上是宋真宗朝的宰相向敏中,自己本身是个爱国的词人,也当官,南宋时期是力主抗金一派,崇拜苏轼。

这首《洞仙歌·中秋》被誉为词中上品: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借着中秋赏月,向子諲惯例写夜空,写月华清辉,但透露更多的却是哲理、心怀。

词里处处是隐喻,如他写“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便是表现了想收复中原的心声;“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抒发的是心中愤怒与不平。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全篇几乎都在借月抒发感慨,表明除奸、收复国土的心愿,气势磅礴中又有着浓厚的真切情感。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那些写月的诗词简直都要失了光彩。不过他可不止这么一首写月,每次中秋节,他总是要诗兴大发地写了一两首作品的,这首《阳关曲·中秋作》,也是一首佳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写水调歌头的时候,弟控苏轼已经七年没和弟弟苏辙团聚了,心里想得不行,他曾为了多和弟弟相见,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但终究不得愿。

水调歌头这一年,苏轼还在“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第二年,他就得偿所愿了,兄弟俩在徐州相聚四个多月,这年中秋,苏轼终于能和弟弟共同赏月。

句偏小众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被弟控苏轼的这句感动到了"

七年了,苏轼终于能在团圆的气氛中好好欣赏一下月色的美好,心情愉快。但他显然又有些应激症了,一想到很快又要和弟弟分别,又生出了些许哀伤,感叹着“此生此夜”。

苏轼妙句天成,而孤独也常伴己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