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韩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别哭妈妈》,电影里,刚升入高中的女孩恩雅遭到3名同校混混的侵犯,然而因未成年人保护法,那些混混中仅有一名被判刑一年多,另外两人被教育后就被放了出去。
事情还没完:逃脱法律惩罚后的混混们以之前侵犯恩雅的视频要挟恩雅去找他们,恩雅带着美工刀前往,本想要回视频,却再次遭到他们的侵犯。无法承受的恩雅选择自杀。女儿死后,母亲柳琳在手机上看到了事件始末,她去找混混,对方却趾高气昂,毫无悔意,反倒对她进行了羞辱。在对国家法律的绝望和凶手的愤恨中,母亲走上了复仇之路。
电影结尾,母亲杀掉了侵犯女儿的凶手们,但自己因为拒绝束手就擒,而被赶来的警方击毙。这部电影的沉重、压抑、痛心的情节和画面,让观众内心都生出了无可发泄、无处言说的愤怒。更令人心惊的是,莫过于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
在1980年的德国,其实也发生了一件相似的事件,而这个事件的结局与电影有所不同,不知道这是给我们带来一种慰藉,还是另一种层面的思考。
1980年5月6日,在德国某镇的一条偏僻河岸边,居民发现了一个女孩的尸体。女孩的模样非常凄惨,身上有多处被虐待鞭打的痕迹,双脚被麻绳捆绑着,脖子上有道乌红的勒痕。而且看上去,年纪也就七八岁的样子。
女孩的身份很快就被确定了,因为前一天晚上就有一名女士匆忙跑到镇上的警察局报案,她称自己的女儿安娜失踪了。警察找了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找到安娜的身影,也没有听到她的任何消息,没成想活泼的女孩竟成了一具尸体。
事情发生在前一天早上。母亲玛丽安叫安娜起床,两人因为起床这些琐事发生了争吵。母女俩个性都很要强,安娜背着书包,气冲冲地出了门,还丢下一句“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
玛丽安以为女儿去上学了,便也没在意,继续回房间休息去了——她是一家酒吧的老板,晚上得照看生意,白天才有休息的时间。
5月5日下午,玛丽安买了很多食材,做了一桌女儿喜欢的食物,以此作为两人缓和的开口。以往她们吵架后,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的。然而玛丽安在家中等了很久,等到已经远远过了放学时间,仍然没有看到安娜回家。
她给老师打去电话询问情况,老师却说安娜今天根本没有去学校,以为是她们家中有事,没来得及通知学校。
玛丽安心下一沉,急忙跑到警察局去报警。警方听说了事件经过,先安抚好玛丽安的情绪,然后去调查了玛丽安的亲戚、安娜的朋友们,并在周边地区进行了搜寻。一开始,警方以为这就是一出小孩子赌气出走的小事件,但没想到,这样初步调查了一圈后,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安娜的消息。
警方的心不由得沉重起来,事情比他们想得要棘手许多。他们扩大了搜寻范围,还让社区居民协助警方一同寻找。整整一夜,他们没有收获。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有居民称在偏僻的小河边,发现了一个女孩的尸体,那就是安娜。
女儿安娜是玛丽安唯一的亲人。
玛丽安的人生遭遇非常不幸。她出生时,父母两人的关系便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感情出现问题的夫妻俩对自己的女儿也是漠不关心的,她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任何关爱。几年后,父母离婚,玛丽安跟着父亲一起生活。
然而,她的父亲酗酒,喝完后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欢在家中乱摔东西,时不时还会朝玛丽安动手。童年和少女时期,玛丽安都是在这样毫无爱意又充满暴力的环境中度过的,这影响了她的性格,她脾气十分暴躁易怒。
到16岁时,玛丽安已经离开学校了。这时候她结交了一个男朋友,并且生下一个孩子,两年后,玛丽安又再次怀孕。然而,这对年轻的情侣既没有经济实力抚养两个孩子,自己本身也都还没成熟,少年时代的感情以性格不合走到了尽头。
两个孩子交给了男友的父母抚养,她只身一人,又开始了孤独的人生。1973年,玛丽安23岁,这时的她已经成熟许多,并且开始了一段新感情。不久后她怀孕了,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她给她取名为安娜,寄托了最美好的寓意。
尽管她的这段感情仍然没有得到幸福的结局,但这次,玛丽安坚持争取了女儿的抚养权。她凭借多年打拼下来的积蓄,开了一家酒吧,这差不多能够给母女两人一个舒适的生活了。
然而,物质条件虽然能够保障,精神陪伴却是缺位的。白天安娜去上学,她在家里休息,下午女儿回家后,她匆匆带女儿吃了饭后,就得赶到酒吧去照看生意,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到家中。玛丽安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女儿的成长。
原生家庭的影响让玛丽安并不会沟通,而且由于暴躁的性格,她经常与女儿起争执。所幸,争吵过后,玛丽安会反思自己,主动与女儿修补关系。然而这一次,她再也没有机会与女儿重修旧好了。
玛丽安赶到河边,看到女儿的尸体后,人快要昏厥过去。她无法想象昨天还活蹦乱跳和自己闹脾气的女儿,今天怎么就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而且尸体上满是伤痕。不过很快,她还得知了一个更无法接受的事实:尸检报告显示,安娜生前遭到过侵犯。
事态变得严重,案件性质的升级成为未成年人性侵案、凶杀案。当地警方展开全力调查,并发动社区居民的力量,希望他们能够提供一些线索。由于事发地是在小镇,镇上面积不大,人口有限,所以便有一个目击证人站了出来。
这位目击证人说,在5月5日上午,他看到安娜一个人在大街上玩,然后有个大约30岁的男子走到安娜旁边,给了她一颗糖果,没过一会,安娜跟着这个男子离开了。
这名男子的身份很快被锁定了:此人名叫克劳斯,35岁,无业游民。根据档案信息,克劳斯还有不少让人皱眉的前科:他曾两次虐待、侵犯儿童并被关进监狱。
1976年,他在虐待并侵犯了一个女孩后,被法院判处并实施了“化学阉割”。然而几个月后,不知什么原因,他被法院批准进行恢复性治疗。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辩护律师以他有精神病史为由,使其逃脱了剩余的刑罚。克劳斯仅被监禁几个月,然后就被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治疗结束后,他便恢复了自由之身。
显然,克劳斯具有极大的嫌疑。警方迅速抓捕并对其进行审讯,令警方意外的是,克劳斯面对警方的审问,十分坦诚,承认了自己侵犯并杀害安娜的事实。
他向警方回忆起那天的细节,说自己给了她一颗糖果,她很开心地收下了。然后他告诉她自己的家中有只非常可爱的小猫咪,问她是否想过去和猫咪玩耍,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就这样乖乖地跟着自己走了。
克劳斯还说,就算没有把安娜骗走,他也会把她迷晕,强行带走。安娜进入克劳斯家中后,他立即把她捆绑了起来,又拿东西堵住了她的嘴,然后对她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侵犯。
事后,他想到安娜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脸,如果就这样把她放走,那自己必然很快就会被抓起来,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拿绳索将安娜勒死,并将她的尸体丢在了偏僻的河岸边。把这些事情做完后,他还颇有闲情地去一家餐厅吃了顿精致的美食。
克劳斯面对警方的询问,大方地承认了自己所做之事,然而即便如此,对他的定罪判刑过程却十分困难。玛丽安在庭审前认真地同律师搜集各种证据,却又听说对方辩护律师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1931年3月4日,此案开庭审理。克劳斯的辩护律师向法官表示,克劳斯有精神病史,那日正是他在荷尔蒙失调后,精神状态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因此才做出了一些“无意识”的举动。
想来克劳斯心里很清楚,警方总会找到证据证实他对安娜所犯下的一切罪行,因此便主动坦白了,但这个坦白绝非忏悔和赎罪,而是他清楚自己有一张底牌,那便是自己的精神病。过去自己能借此逃脱掉法律的制裁,那么这一次又为何不可呢?
玛丽安在庭上听到对方律师的说辞,站起身朝克劳斯愤怒大吼,斥责他的罪行。一审这样的激烈争吵中,被宣布休庭。果不其然,克劳斯凭借自己的精神病问题,赢得了脱罪的可能。
庭审结束后,玛丽安感到十分失望和疲惫,她低着头地往外走,在路过克劳斯身边时,却听到他小声地对她说:“事情结束后,安娜勒索我让我给她5分钱,否则她就会把这件事告诉妈妈。”
克劳斯自然是想以这样的借口来抹黑安娜,甚至借此证明自己的精神失控是被“逼迫”的。玛丽安听到他这番话后,再也控制不住地扑打过去。警察急忙将两人拉开,玛丽安死死地盯着克劳斯,简直想要活剥了这个凶手。
下一次庭审很快就来了。3月6日,庭审相关人员陆续进入法庭,玛丽安是最后一个进来的。她垂着头,脸色阴沉,一只手压在自己的腰间。人员到齐,众人准备落座,玛丽安突然停下脚步,从腰间飞快掏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然后对准克劳斯。
“砰!砰!砰!砰!砰!砰!砰!砰!”
八声枪响响彻法庭,众人惊呼慌乱,只有玛丽安笑着把那支半自动9毫米贝雷塔手枪放下了。克劳斯后背中枪,人倒在了血泊中,八枪中有六枪击中了克劳斯,警察上去查看他的伤势,血流了一地,人当场死亡。
玛丽安全程安静地盯着地上的克劳斯,听到警方确认了他的死亡后,轻轻舒了口气,然后大笑起来,神情有些疯狂:“太遗憾了!我本想他的正面开枪,看看他面对死亡时候恐惧的样子呢!”。
原告当场杀人,成了另一案件的被告,玛丽安被警方押走,这场庭审也就不了了之。法庭之上发生的这一切也被媒体进行了报道,一篇《一位单身母亲的复仇》报道成为德国一家报纸的头版新闻,迅速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
虽然玛丽安当庭杀人是犯罪行为,但结合她的女儿安娜的受害情况以及克劳斯的行径,民众的情感战胜了理性,他们并未谴责玛丽安,反而对她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舆论呈现出强烈的态势:克劳斯罪有应得,要求法院从轻判决这位失去女儿的可怜母亲。
而警方这边,也开始对玛丽安进行审讯。警察看着这位平静的母亲,问道:“玛丽安女士,您为什么在法庭上枪杀克劳斯?”
玛丽安抬头望着警察,皱眉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当时我进入法庭的时候,就感觉头是晕的,精神有些恍惚,我还在庭上看到了我的女儿安娜。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的枪,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打得那么准。我什么都不知道......”
显然,这句话经不起太多推敲,而且同她本人在法庭上开枪打死克劳斯后所说的那句话,也存在一些矛盾。
1982年11月2日,玛丽安枪杀克劳斯一案开庭,检方指控玛丽安犯下谋杀罪,一审结束后,检方提出的这一指控却让民众极为不满,案件的定性出现了巨大争议。
克劳斯那样的凶手不该去死吗?为什么最后惩罚的是玛丽安?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样?如果玛丽安不开枪,克劳斯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吗?她也是绝望中被逼无奈啊......
在这样的舆论呼声的影响下,法庭的审判陷入了僵局。
28天后,检方撤销了首次开庭时对玛丽安的指控,法官判定,玛丽安在杀害克劳斯时,由于精神状态不稳定,不能以正常人犯罪论处。最终,玛丽安以过失杀人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不得不说这一审判结果十分诡异,却又“大快人心”,当初克劳斯想以精神病脱罪,而杀害他的玛丽安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这样的理由,获得了较轻的刑罚。
1985年6月,服刑未满3年的玛丽安被批准假释,没过多久,玛丽安便出狱了。玛丽安出狱一事再次引起了民众的关注。当初为玛丽安声讨的民众开始好奇,当年玛丽安真的是过失犯罪吗?会不会是预谋杀人呢?毕竟她判得这么轻,还能被假释出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舆论的支持。
当然,玛丽安没有对此进行任何回应,而是消失在了公众面前。
此外,围绕在玛丽安身上的还有法律与道德、理性与情感的争论。媒体后来针对此事做过一场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28%的民众认为玛丽安的刑罚适当,27%民众认为她的刑罚过重,25%民众认为刑罚过轻,另外20%民众放弃了投票。
从民调结果来看,过半民众支持法庭较轻的判刑,这也意味着民众内心是认可玛丽安的“复仇行为”。
民众对这一案件及背后真相的好奇和关注,随着时间而慢慢降低。然而,到了1995年,消失的玛丽安却出现在了德国一场脱口秀节目上。
10年时间,足以改变太多东西。玛丽安脸色苍白,眼神疲惫,还有重重的眼袋,此时她已患上胰腺癌,时日无多。在节目上,她亲口揭开了当年的真相。
她说,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她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去杀掉克劳斯,并且想办法买到了一把手枪。杀害克劳斯,不只是为了惩罚他,也是想让他早点闭嘴,因为他试图抹黑自己的女儿。
“这么多年了,我从未后悔杀掉他。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可怜的安娜。”
在玛丽安本人承认这是有预谋的犯罪后,也陆续出现了其他的消息来证实所言非虚。
曾在玛丽安酒吧工作过的员工表示,在玛丽安枪杀克劳斯的前几天,他看到她在酒吧的酒窖里练习开枪。玛丽安的心理医生也表示,她在杀掉克劳斯后,曾颤抖着写下一句话:“安娜,妈妈为你做了!”
1年后,46岁的玛丽安患病去世。按照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女儿安娜的旁边,那晚未能和好的母女,将在另一个世界里说尽彼此的歉疚与爱意。
然而,玛丽安的复仇方式并不可取,而对她的从轻判处在如今这个审判严谨的时代几乎不再可能。我们仍应相信法律,尽管它存在漏洞与不足,却在不停地完善。倘若让人越过法律去审判罪犯,他也将被置于审判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