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美学鉴赏)

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美学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美学评分】

总体评分:89.26分

作品影响:10.00

合于章律:16.77

工于意境:28.21

臻于情感:34.28

推荐指数:★★★★


【美学详解】

作品影响:

本词入选《宋词三百首》(上疆村民版)第一九六首。

合于章律:【典】【顿】【层】

典:用典很多,是本词的一大特点,也是本词的一大争议。本词有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题材,并且本文用典与表达的情感,非常契合,所以笔者赞同用典。

往往怀古类诗词,都有以古喻今的用意,那么要了解这些典故的缘由,首先需要多词人当时的境遇有所了解。而理解本词的核心,需要了解一个人和一段历史——南宋权相韩侂胄,以及由韩侂胄主导的开禧北伐。

公元1205年,也就是南宋开禧元年,韩侂胄准备北伐。这个韩侂胄,当时是南宋宰相,权倾朝野,但是个人口碑不好,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还被《宋史》列为奸臣。韩侂胄的开禧北伐,更像是一场政治的作秀,所以这场战争,还未开打,就危机四伏。但是因为作秀的需要,韩侂胄启用了当时著名的主站人士辛弃疾,尽管此时,辛弃疾已经65岁高龄。

知晓上述背景知识,我们再来梳理本词典故。

上阙主要两个典故: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这两位皇帝都在京口建立过丰功伟业,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主题契合。而且词人辛弃疾,特别喜欢南北朝和三国的历史,写着两位皇帝,也有自己以功业自许的抱负。

下阙的典故,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典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本是踌躇满志,最后却落荒而逃。这个典故,是暗示,开禧北伐危机四伏。因为战争前夕,南宋军中便出了叛徒,可视韩侂胄依然盲目乐观,所以战争风险极高,从后来开禧北伐功亏一篑,可见辛弃疾对时局的判断,非常有先见之明。

第二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段典故,讲了南宋初期,金主完颜亮南侵,以及老百姓把入侵者(佛狸祠)当作神来供奉的现实。这和南宋当年的现状有关。当年北宋灭亡,宋高宗从开封避难到杭州,并从新建立南宋。对于中原一带,尤其是今河南、山东、安徽、苏北一带,都沦为金国领土,属于沦陷区。43年前,金主完颜亮南侵,沦陷区的老百姓奋起反抗,坚定支持南宋,辛弃疾也是在那场战争中从山东回归到南宋的。但是43年过去了,那些忠于南宋的人民恐怕已经老去,而子孙辈的孩子,在金国统治下,已经失去了南宋的认同感,这对于战争而言,相当于失去了民意基础,战争也就更难了。

第三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用典廉颇老将,其实也是暗喻作者自身,情感复杂,大概有两层意思:第一,身为老将,也要老当益壮;第二:廉颇后被陷害,离乡背井,报国无门,也表达了朝廷对自己不信任的忧虑。

了解到以上所有的诗词背景和典故之后,我们就能发现,辛弃疾用典,表达一些难以名状的忧虑和担心,可谓非常巧妙。词人以怀古为题,却把当下的现状分析得如此通透,实在让人敬佩词人的才华。

顿:本阙押韵压词林正韵第五部,而且是仄声韵。仄声韵相比平声韵而言,会更有力量。本词意境气吞万里如虎,情感也有将军百战的豪放,结合仄声韵,让整首词读起来,就抑扬顿挫,很有力量感。

层:通过以上对于本词典故的分析,可以看到,本次层次比较清晰。上阙怀古,寄托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下阙思考现状,巧妙表打理自己的担忧以及老当益壮的决心。

工于意境:【雄】【烈】【幽】

雄:本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极多,偏重议论。但是本词在意境营造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造景,时空之感极强,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尤其是“气吞万里如虎”,特别有雄伟的气概。

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不仅有雄伟的气概,而且很有力量感。金戈铁马,铁马冰河,还有烽火烈焰,都能让人感受到战场的惨烈,这这种面对死亡的惨烈,很容易激发读者内心的崇高之情。这也是本词属于豪放词的重要特征。

幽:除雄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之外,本词还有幽静之境,重点体现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之中。风吹雨打,色彩斑驳的舞榭歌台,夕阳西下,杂草丛生的寻常巷陌,具有幽静之美,与战场雄烈的场景,形成对比,也和本词情感忧郁的一面暗合。

臻于情感:【豪】【郁】【忧】

豪:本阙豪情非常自白,故不做过多说明。

郁:廉颇自比,有忧郁之情。

忧:下阙的典故,都是对开禧北伐战争形势的思考,可以看到,词人心里有一定的担忧。

人本美学总评:

本阙宋词,用典之多,用典之贴切,恐怕无人可以超越,并且本词,结构层次分明,内容统筹合理,用韵铿锵有力,词人之才,令人叹服。情感方便,本词不是单纯的豪情,面对战场危机四伏的形势,词人有担忧,有忧虑,对应到词境,有战场的雄伟壮烈,也有寻常巷陌的幽静,景与情比较和谐统一。


【名家观点参考】

1、杨慎《词品》评: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笔者思考:杨慎先生号称明朝第一才子,对此词极为推崇,他的观点,可供参考。

2、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评:稼轩《贺新凉》《永遇乐》二词,使座客指摘其失,岳珂谓其《贺新凉》首尾二腔语句相似,《永遇乐》用事太多。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未尝不呕心艰苦。

笔者思考:本阙诗词,用典极多,甚至多得过头,词人自己也是反复修改,读者读着累,词人填词也累啊…

3、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评:否,方矩切,陈琳《大荒赋》“岂云行之藏否”,辛弃疾《永遇乐》“为问廉颇尚能饭否”,俱与上文虎字叶,盖古音也。

笔者思考:本词最后的“否”字,古音为“fu”,是押韵的。当然,今天按普通话读 fǒu,也是对的。

4、宋翔凤《乐府余论》评: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意在恢复,故追数孙刘,皆南朝之英主。屡言佛狸,以拓跋比金人也。

笔者思考:“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讲的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沦陷区的宋朝遗民,会慢慢失去宋朝认同感。

5、梁启勋《词学》评:四十三年前,即稼轩奉表南归之年,于此渡江。追怀出入烽火之事迹,故能如此悲壮。

笔者思考:43年之前,词人奉表南归,一时名满天下,当年词人也在京口填词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首词适合对比而读,更能感受词人殇逝年华老去的悲壮。

6、夏承焘《宋词系》评:上片怀刘裕,不忘中原也。下片用王玄谟事,恨宋文元嘉恢复之无成,以北魏当金人,并讽韩侂胄之草率用兵也。自比廉颇,稼轩时六十五矣。姜夔有和作,下片以桓温为比,亦言北伐。

笔者思考:元嘉草草之典,应有讽韩侂胄之草率用兵之意。

7、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才气虽雄,不免粗鲁。

笔者思考:本次优劣,存有争议。如杨慎,奉此词为第一,而陈廷焯觉得此词粗鲁,亦有人反对填词过于“掉书袋”。我们应该辩证看之。笔者认为,这首词是一篇优秀的词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