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数声鶗鴂原文(千秋岁·数声鶗鴂赏析)

千秋岁·数声鶗鴂原文(千秋岁·数声鶗鴂赏析)

惜春更把残红折

 

千秋岁·数声鶗鴂

作者: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作品简介】

《千秋岁·数声鶗鴂》是宋代词人张先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和坚决不移的信念。上阕写暮春景色:雨轻风紧,催落繁花;杜鹃啼血,呼唤着春天完结,造成浓重的感伤气氛。惜春的词人,在花丛中寻找并采摘着残花,传神地刻画出词人伤春惜花的拳拳真情。接着以飘零的杨花,写春之落寞及心之寒冷。下阕抒情:“不老”的“天”与“难绝”的“情”相对比,再以“千千结”的“双丝网”比忧思百结的愁心,将愁情怨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以夜将尽的孤灯景象作结,让整个的抒情氛围笼罩在漆黑的深渊中,很富抒情效果。全词含蓄发越,体现了张先的词风。

 

【注释】

①鶗鴂(tíjué):即子规。《离骚》:"恐鶗鴂之未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劳。

②永丰柳:永丰:坊名,当在洛阳。白居易《杨柳词》:"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③花飞雪:指柳絮。

④幺弦:发音细小的琴弦。

⑤孤灯灭:一说"凝残月。

【翻译】

数声杜鹃悲切切,又一次报告春光去也,春花枯寂。爱惜春天,更应该把残花折下收藏起。正是梅子青涩时,雨丝霏霏,风儿是那么骤,那么急。那永丰柳呀,趁无人处尽日里撒花播雪。

切莫弹拨那琵琶的幺弦,怨到极限,那弦儿能诉会说。天不会老,情难以绝。心儿就像那双丝编制的网,中间织有千千个连心结。春宵过去,残留的月色凝洒大地,东窗尚未露晨曦。

 

千秋岁·数声鶗鴂原文(千秋岁·数声鶗鴂赏析)

图一

【赏析】

这首《千秋岁》写的是悲欢离合之情,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片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暗示美好爱情横遭阻抑的沉痛之情。起句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诏告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源出《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从“又”字看,他们相爱已经不止一年了,可是由于遭到阻力,这伤情却和春天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故有“惜春更把残红折”之举动。所谓“残红”,象征着被破坏而犹坚贞的爱情。一个“折”字更能表达出对于经过风雨摧残的爱情的无比珍惜。紧接着“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是上片最为重要的两句:表面上是写时令,写景物,但用的是语意双关,说的是爱情遭受破坏。“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是正常的,而梅子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便是灾难了。青春初恋遭此打击,情何以堪!经过这场灾难,美好的春光便又鶗鴂声中归去。被冷落的受害者这时也和柳树一样,一任爱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

换头“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两句来得很突然。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极,就必然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这种极怨的气势下,受害者接着表示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这两句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而含意却不完全一样,此处强调的是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这爱情是怎样的呢?“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丝”“思”,谐音双关。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这首词韵高而情深,含蓄又发越,可以说,兼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妙处。

 

【作者介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词牌简介】

《千秋岁》,词牌名。唐教坊大曲有《千秋乐》调。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此曲题解,是唐玄宗生日,大宴群臣,百宫上表请定此日为千秋节,可能由此产生《千秋乐》调。

宋人根据旧曲另制新曲。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仄韵双调,七十一字,十六句,上下片各八句,五仄韵。上片起句比下片起句少一字,其余句式全同。另有游仲文词名《千秋岁》,即《念奴娇》。

《宋史·乐志》入“歇指调”。《张子野词》入“仙吕调”。一般以《淮海长短句》为准。别有《千秋岁引》,八十二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千秋岁·数声鶗鴂原文(千秋岁·数声鶗鴂赏析)

图2

【格律】

定格对照例词:【北宋】黄庭坚《千秋岁·苑边花外》

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

平仄仄,平平仄(韵)。

飞骑轧,鸣珂碎。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严鼓断,杯盘狼籍犹相对。

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

平仄仄,平平仄(韵)。

人已去,词空在。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