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民之苦(下)解读(杜甫三吏三别理解)

我们上次聊到某知名教授对《石壕吏》进行了十分个性化的解读,虽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是指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作为教师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就必须尽量客观。我们在讲解、传播传统文化时,尤其要注意这点,脱离历史语境的出自个人遐想的解说都有耍流氓倾向。

我们上篇谈到,这位教授在视频里首先提出了4个问题,自问自答,讲出了自己对《石壕吏》的解读。老汪已经指出他前两个问题的错误,今天我们谈谈后面两个问题,以及如何“历史”地解读诗歌。(三吏三别民之苦(上) )

我们首先来看杜甫这首《石壕吏》具体讲了什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诗人看到的事件,诗人没有发表主观的评价,但我们看字里行间是不是能读出诗人的情感。诗人傍晚时投宿在石壕村,遇到一个吏晚上来抓人去当兵。注意,这里杜甫用的“捉”,这个字显然不是正面意思。这家的老头赶紧跳墙逃跑了,“走”是跑的意思,说明老头逃得匆忙。而不是教授说的吏心软,没有带走家里的老头。

为什么老妇不逃跑呢?因为一般抓人当兵都是抓男性,而后面讲到家里还剩一个儿媳妇,都没有完整的衣裙可以穿上出来见人,老妇为了保护儿媳、孙子,不能逃跑,必须出来应对。

接下来的两句,最能突出诗人的情感。“一何”,表示非常的意思。吏的态度特别的“怒”,而妇的回应特别的“苦”,作者心中的情感倾向难道还不明显吗?接下来通过老妇人的口,说明了这家的情况: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参战,刚刚送来了一个儿子的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

我们上篇讲到,邺城的战败完全是皇帝和地方军阀政治斗争导致,百姓却成为牺牲品。而杜甫刚因为正义直言被贬官,作为正直的官员,杜甫的心里不会对朝廷的所作所为有批评吗?当诗人看到邺城战败,直接造成眼前百姓的悲苦,他心里不会更加同情吗?

老妇人接着说:死者死了就没办法了,我们活着的人还得苟且偷生。现在家里没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孩子,因为有小孩子,孩子妈妈还在家里,但没有完整的衣裙,所以无法出来见客。

接下来老妇人的话,体现了她的智慧。她知道吏是一定要抓人的,抓不到男人,年轻女子也可以抓。所以她紧接着说:我老婆子虽然衰老了,但还是请把我带走,因为河阳的战役紧急,我还可以帮着在军队中煮饭。

吏同意老妇人的请求了吗?诗人没有写吏的正面回应。而只是写到,深夜一切又安静下来,只有低低的哭泣声。第二天清晨,诗人只和老头道别。说明,老妇人已经被吏带走,那么吏同意了老妇人的请求。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说,吏有心软的一面,他最终没有抓走儿媳。一方面确实抓走儿媳,小孙子就难以活下去。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是老妇人的机智勇敢的应对,换来了儿媳和孙子的活命。毕竟吏只要人凑够就能交差了。

我们通过对诗歌的逐字分析,结合杜甫当时的个人经历,可以说杜甫心中对吏是批评的,无论是吏凶恶的态度,还是他抓人的行为。透过吏,杜甫可能还蕴含对朝政,对那些沉迷权利斗争而罔顾百姓生命的执政者的批评,但他当时也是官员,而且他是一个儒生(儒家总有维护皇权的倾向),无法更直白地批判。

三吏三别民之苦(下)解读(杜甫三吏三别理解)

石壕吏(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教授的后面两个问题,显然是不符合原诗的。杜甫这首诗的主题,确实表达的是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暗含对朝廷的批评,也有对老妇人这样机智勇敢的百姓的赞扬。

通过老汪的查阅,在教授之前,已经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百姓的爱国精神,实际上古人的爱国诗歌很多,完全没必要生硬地把《石壕吏》也说成爱国诗。早有学者反驳,如果老妇人是爱国,那逃跑的老头就不爱国了?

另外,教授还谈到:“杜甫在这首诗里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他两难,他很同情老太太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他只能不置一词,杜甫的伟大在于他完全忠实于历史的真实。当他难以判断和抉择时就忠实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做判断。无意当中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长久留在我们心中的场景。”

也早有学者跟教授一个观点,认为杜甫具有矛盾心理,所以不反对吏抓人,也不发表评价。更有学者批评杜甫在石壕吏事件中是“高高挂起”,杜甫的人格有问题,说杜甫晚年的漂泊是“躲避灾难”,不出来建设国家,所以《石壕吏》是一首不健康的诗。

我们要知道,杜甫是一个儒家士大夫,他曾经穿着破衣服、草鞋,在战乱中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去投靠肃宗,就为了支持皇帝平息安史之乱。然而在写下《石壕吏》之后不久,杜甫就辞官了,从此漂泊在西北秦州,又进入巴蜀、漂泊西南,一直贫困潦倒至死。是杜甫没有能力获得一官半职吗?

须知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他本身也有才华,也有当官的朋友,他不过是看清了执政者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罢了。是什么让他看清执政者?大概就是亲眼所见的许多类似《石壕吏》的悲惨故事吧……这一点,不少研究杜甫的学者其实早就强调了。

我们前面已经说到,杜甫的情感蕴含在字句中,评价倾向也在其中。有人问杜甫为什么不阻止吏抓人呢?因为当时杜甫是官员,吏确实是奉命抓人,杜甫没有立场反对,只能沉默。按照规定,杜甫还应该检举逃跑的老头,可杜甫的沉默就是对老头的保护,杜甫以沉默表达了对朝廷的反对。

我们还要看到,杜甫的“三吏三别”组诗,整体的主题,首先就是对百姓的同情。史诗不是冷漠的记录,历史一定带有书写者的情感和偏向,更何况是文学上的诗歌创作,情感和体验一定是重要的。

所以杜甫绝不是“无意留下一个场景”,绝不是“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忠实记录”,他是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创作。杜甫的伟大不是“他完全忠实于历史的真实”,恰恰是他强烈的对百姓的同情的情感,这才是“诗圣”。(附上老汪所写关于杜甫的诗,可以看到杜甫的人格与情感,好雨知时节 | 己亥雨水 雨催惊蛰候 腊日常年暖尚遥 | 历史中的腊日 露从今夜白 | 庚子白露 唐人诗中话立春 )

三吏三别民之苦(下)解读(杜甫三吏三别理解)

杜甫(清南薰殿藏唐名臣像册)

最后,这位教授还说:“传统文化要从情感来和我们融合,中介就是老师,老师首先要彻底搞明白你在讲什么。第二要把自己的思想端正过来、价值观调整过来。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价值观和正能量,站在一个我自己的客观的公正的立场上,对历史作出一个准确的评判,这样的老师是会受学生无比尊重的、学生一辈子忘不掉,你不只是在讲知识,你在讲一种气节,也在讲你自己的人生态度。”

单独看这段话,仍然非常有理,是我们做传统文化教学的人需要注意的。老汪也一直提醒自己,所讲的内容要清楚,对历史的认识要尽量理性、客观,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能帮助自己树立健康的三观。

然而教授搞明白《石壕吏》了吗?显然无论从常识问题,还是诗歌解读,教授都没有搞明白。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正确吗?也要自我反思。而思想、价值观本身就是主观的,又怎么是“自己的客观”?在对文学传统和历史事件进行了诸多错误解读后,谈得上对“历史作出准确判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