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大家好,如果觉得作者写的尚可,也请您点个赞,分享一下文章,若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给作者提批评和建议,也欢迎留言讨论。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文坛的顶级大咖,两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王安石的标签是“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苏轼是“文学家、书画家”,

两个人重叠之处都是“文学家”

后人也常将二人的文学成就进行对比,当然论起词作,苏轼显然要比王安石高很多,而在诗文之上,两人的较劲从来都难判高下。

前有“驶向一江秋”前辈各选取20首诗以ABC三个等级对二人进行了高下评判(点此链接),

今日我们从大数据、古人评论、入选课本诗作数量、同类型诗作进行比较,看一看他们到底谁才是北宋第一诗人。


大数据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选王安石诗20首,苏轼诗22首,数量上苏轼多于王诗;

2、《全宋诗》收王安石四十卷1500余首,苏轼四十九卷2700余首,从数量上,依然是苏诗高于王诗;

3、王兆鹏《大数据里的唐宋诗词世界》检索显示,苏轼远高于王安石。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前人评论

评论王安石:

1、曾季貍《艇斋诗话》:“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2、黄庭坚:“(荆公)暮年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不可以常理待之。”

3、徐俯:“荆公暮年金陵绝句之妙传天下。”

4、叶梦得《石林诗话》:“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

评论苏轼:

1、王国维《文学小言》: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 (杜甫)、子瞻 (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 自足千古”。

2、赵翼《瓯北诗话》:“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入选教材诗作对比

教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堪称是古诗词最好的宣传手册,能够入选课本的古诗词,必然是传唱千年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成就,都是极高的,苏轼和王安石也是课本之中的常客,我们对其诗作进行比较如下:

1、王安石入选篇目:《梅花》(二年级上册)、《元日》(三年级下册)、《书湖阴先生壁》(六年级上册)、《泊船瓜洲》(六年级下册)、《登飞来峰》(七年级下册);

高中及以下教材共入选王安石诗作5篇,其中小学4篇,初中1篇。

2、苏轼入选篇目:《赠刘景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年级上册)、《惠崇春江晚景》(三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四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年级上册)、《新城道中》(高中选修)

高中及以下教材共选入苏轼诗作6篇,其中小学5篇,高中1篇。

比较以上:从数量上,苏轼比王安石多一篇选修;王安石的《梅花》列入二年级教材,为启蒙阶段必背之作,堪比王维的《画》、骆宾王的《鹅》、李绅的《悯农》,文辞简朴、浅显易懂、意蕴深厚。

王安石入选篇目在三年级以上的有3篇,相比锻炼低年级的认识能力,更侧重于阅读理解以及赏析,除选修作外,苏轼在高年级以上有2篇,当然,高年级课本选取的更多是苏轼的词,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也足见苏轼词作影响之大。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同题材作品比较

对不同作家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是评判作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比如同游黄鹤楼,李白胸中豪情欲吐,却无意中看到了崔颢题在墙壁上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诗情顿收,为之折服,连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而直到后来登临金陵凤凰台古迹,写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当然仍免不了被后人说是“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再比如同样是舟行之作,杜甫的《旅夜书怀》效仿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却能取得新的艺术成就,徐增《而庵诗话》曰:“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

我们选取两人题材相近作品作比较:

1、哲理诗对比(苏诗胜于王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这两首诗,都是难得的说理佳作。相比之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更具有主观气势,“不畏浮云遮望眼”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理想和抱负。而苏轼更侧重于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找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的诗说理不足,更适合用来作“座右铭”,同理还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苏轼的诗更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理,从说理相比,显然苏轼更高一著。


2、同写西湖(苏诗胜于王诗)

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

从此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

——王安石《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显然苏轼的更好,同样是西湖的水光山色,苏轼注重的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历来对西湖的至高评语。王诗只有第一句是直写西湖景色,词句写主观上对西湖的留恋,三四两句又显示出不舍之情,所传达出来的意蕴介乎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和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间。


3、同写人生(苏诗胜于王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王安石《凤凰山》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苏轼之作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而王安石之作倒与早前的斗志昂扬、奋发向上以及晚年的隐遁闲逸风格迥异,带着一丝赌气泄愤,心灰意冷的气息。

无论是流传度还是所要表达的人生底蕴,苏轼皆高于王诗。


4、同以雪喻花(王诗胜于苏诗)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这两个人好像是争锋相对,王安石写了《北陂杏花》,苏轼就写《东栏梨花》,就像是对联一样。

王安石《杏花》前两句写花之娇媚,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寄情于物,体现出个人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

苏轼《梨花》则是抒发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人生苦短当淡看悲欢,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王诗更积极,苏诗有点靡靡之音。


5、同写花影(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夜直》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花影》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我们比较可以看出来,王安石诗作讲求的是循序渐进,他不会在第一句就发出至高至深的感慨,而是从事物的特征中抽取自己要表达的点,在后两句厚积薄发。

苏轼则比较洒脱,他不拘于形式,可以先状貌再抒情,也可以上来就直发感慨,比如“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几度秋凉”,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等。

这两首诗相比,王诗是顺着时间线来写,前三句写时间、天气、夜出之原因,直到最后才写夜行之收获。而苏诗则直写花影之可爱。王诗更清新,苏诗更可爱。此局可平手。


6、同写早春(王诗胜于苏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苏诗是题画之诗,但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王诗之“绿”是千古绝唱,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另外,王安石亦有“题惠崇画”诗,中有名句“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比之苏诗差之甚远。

苏轼则知春日思乡无可超越王诗,作《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后半阙:“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代思乡之苦,虽别出新意,但不如王诗。


7、赠友人诗(平)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这两首诗一首是秋景,一首是春景,虽时节不同,但意趣相思。

苏诗一反悲秋情绪,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

王诗为退隐金陵之作,诗前两句写老友家宅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如刘禹锡之《陋室铭》。

苏诗基调更昂扬,王诗则更干净。均为不二之作。


8、同写琴诗(王诗胜于苏诗)

万物能鸣为不平,世间歌哭两营营。

君知此物心何欲,自信天机自有声。

——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这两首都是写琴之作,王诗盛赞琴师记忆之高超,传神地再现了琴师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苏诗则以琴说理,喻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更近似于禅诗。

从语言艺术来说,苏诗几近打油诗,王诗直追李贺之《李凭箜篌引》,更胜一筹。


9、赠别之诗(王诗胜苏诗)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王安石《示长安君》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和董传留别》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王诗选取生活之中常见小片段,依然是以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再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后四句则转入别后,在无可奈何之中结束。

苏诗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然除了这句话外,其余皆平庸。可谓是一句话拯救了一首诗的代表作。

相比来说,王诗成就更高,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


10、行道之诗(苏诗胜于王诗)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苏轼《新城道中》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王安石《葛溪驿》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苏诗入选高中课本,选东风、积雨、晴云、溪柳等充满生机的景象入诗,景中含情,反映了山行之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王诗则以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显然是苏诗胜于王诗。


11、写给子孙(王诗胜于苏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诗》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王安石《赠外孙》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这两个怎么说呢,立足点不一样,很难评判高下。

苏轼是自己一生颠沛,因而更希望子孙能平平安安,无灾无难,王安石一生心怀大计,虽变法最终失败,但还是对国家对子孙寄予了厚望。虽两个人的后代都不如他们自己。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曰:““论功若准平吴例,含著黄金铸子昂”,提倡气魄宏大,刚劲豪迈之作,反对柔弱纤巧的靡靡之音。更是把《秦观》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说成是女儿家的诗。

以此而看,王诗当盛苏诗。


12、同写惜花(苏诗胜于王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北山》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诗作成就更高?多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这些诗作

苏诗承白居易“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和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之意,没有给人以白、李二人的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王诗依然延续前两句纯景,后两句抒情的模式,写得纡徐平缓。面对着诱人山水,留连忘返。默数落花一朵,二朵······通过数花、寻草两个动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自己淡寂安闲的心理。

苏诗显然胸襟更为阔达。


13、其余同类作品比较

(1)写节日:王安石《元日》胜于苏轼的《守岁》

(2)写春宵:苏轼《春宵》胜于王安石《夜直》

(3)咏史之作:苏轼多见于词、赋、文,王安石有《明妃曲》、有《叠题乌江亭》、有《读史》等,显然在诗作上,王安石要胜于苏轼。

(4)写大雨:苏轼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直追“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诗少见大雨之名作。苏轼胜于王诗。

(5)其余之作二人各有千秋,如王诗“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追王维之“鸟鸣山更幽”;“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引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诗之“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诉人生之理,境界颇高。

综合“同题材”相比,王诗稍逊苏诗。

且王诗程序化、模式化较苏轼严重,即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从景而情,几乎难脱窠臼。

另外,王安石诗题材较小,总是以事论事,以景写情,虽然不免“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知不是雪”、“不畏浮云遮望眼”等佳作,但缺乏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生的思考。

苏诗多且杂,佳作多,题材广,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较多,如其词,呈现出大手笔,亦有俏皮可爱的小题材,成就更胜王诗。

王诗宜年少之时诵读,

苏诗宜中年之后细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