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贾岛这个名字,大概是小学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贾岛“推敲”诗中字句的典故。
据说贾岛曾经在某诗中写了一个和尚返回庙宇的情节。其中有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开始贾岛写的是“僧推月下门”,但感觉不太好,没有力度。于是反复修改这个“推”字,后来终于选定了“敲”。因为“敲”比较响亮,更能显示出僧人回庙中的情景。
贾岛画像
他曾经出家为僧,还俗后屡试不第。贾岛的人生也很不顺遂。但是,他对诗词的追求却极其严谨。有文章描述贾岛刻苦追求诗句,绞尽脑汁,花费大量时间反复修改。他自述曾经“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五绝《寻隐者不遇》,是贾岛的名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是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看起来自然随和,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由此我们看得知,贾岛除了推敲字词,还很善于谋篇布局。
诗中的隐者,也就是作者贾岛寻访之人,应该是一个洁身自好的高人。古代有很多颇有学问者,但又不屑追求功名利禄,于是遁入深山老林,如陶渊明般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贾岛要寻访的隐者,估计就是这一类人。
当他来到山上隐者的住处,没有见到本人,只见到了他的徒弟——一个小童子。
于是,本诗描写的就是访问者与童子的对话,而且是一问三答。诗人只写了来访者的一句提问,省略了其他问话。
第一句描写了见到童子的地点。虽然只写了松树下,但是读者立即就会想到,必定是在幽静的深山老林。
第二句写童子回答老师采药去了。由此可见,隐者还是一位悬壶济世,精通中药学的专家。
第三句和第四句照例省略了诗人的问话(去了何处?),只写出童子的回答,读者眼前立即出现了苍苍茫茫的大山,山中一位正在攀登采药的隐者,真是言简意赅,让读者自动脑补。
总之,这首诗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蕴含着一种仙风道骨,一种神奇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