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僵尸
先来说说我们熟悉的一款游戏《植物大战僵尸》,僵尸原本是僵硬的尸体,是不可能会动的。但是由于逐渐人们的想象力被打开,就研究出了这款游戏。
它是一款极富策略性的游戏,可怕的僵尸即将入侵,唯一的防御方式就是栽种植物。主要内容是玩家控制植物,抵御僵尸的进攻,保护这片草坪。 植物大战僵尸对玩家的要求是要有智慧和反应能力,用机智的策略战胜僵尸。
采集植物,并且烹调和食用植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渺小的植物长期以来无人问津,突然有一天人们脑洞大开:
植物会不会攻击人类呢?植物被人采集脱离根茎,就这样死掉了植物会甘心吗?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是心里一定也有许多怨气,不如也让它们发泄一下吧!
带着这样的思路创作出了这种题材的游戏。僵尸为制作方带来了灵感,但僵尸并不是首次以独特鲜明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僵尸这种形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年代,那时候大家第一次知道僵尸这种东西。僵尸片广受欢迎的作品大多是林正英导演的。
林正英是香港著名动作演员和武术指导,小时候曾在戏班中学习京剧表演,在电影圈发展多年后,终于凭借着一部讲述民国时期茅山道士捉僵尸题材的影片走红影坛,其后拍摄了多部僵尸类影片,观众好评如潮。
当一个人正常/非正常死亡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体将失去全部机能。比如血液停止流动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停止跳动,呼吸渐渐平静,各个器官运行结束,最后丧失视力,语言和听力等等。
人在离世之后大多会进行火葬,随之化为灰烬。我们因为难忍思念,从而为逝去的灵魂立碑祭奠。我们科学客观地看待世间之物,但也尊重少数存在的神灵与信仰,大部分人相信,人世间没有妖魔鬼怪,那些作品只是人们的想象。
所谓僵尸其实是人死后的一种异化状态,在民间传说中,特指人类的尸体在死后,因为阴气过重而变成的妖魔。由于近代影视的设想加上丰富的艺术创作,往往赋予了僵尸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国外也有僵尸,主要是各种鬼怪变得异常之后摧毁城市和生物等情节设计,例如吸血鬼、丧尸等。
那么为什么僵尸都穿着清朝的服饰呢?
首先,电影里僵尸标志性的样貌就是:样子十分诡异,面部阴沉充满怨气,犬齿锐利,害怕阳光所以总在夜间出没;僵尸头上都贴着黄符,僵直向前伸直的双臂和跳跃前行这种行走方式非常独树一帜,引人注目。僵尸会藏在很多犄角旮旯,等到晚上跑出来行凶作恶。
而这些特征刚好对应了朝服的特点:黑色的帽子和深蓝色的朝服在夜晚间通常不容易被发现,作品借此暗喻清朝的一些人表面光明磊落,却在角落里做些不正当的事情,夜里才敢出门。胸前的补子和佛珠如同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在黑暗中默默地警醒和压制着坏人的恶念。
我国清朝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① 朝冠 -- 即上朝时所戴的官帽,有暖帽和凉帽之分。
② 吉服冠 -- 即使官员除了上朝,日常所戴着的帽子。
③ 补服,又称补褂,套在朝袍外面,上面按照品级和文武不同而织缀着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相补丁一样的东西叫做补子,又称称“胸背”或“官补”。
④ 文官因工作娴静儒雅,所以补子多以禽鸟作为图案,比如一品官补子为仙鹤,长寿的象征;二品为锦鸡,象征着吉祥如意;三品官为孔雀,象征着文明;四品官为云雁,五品官为白鹇,六品官为鹭鸶,七品官为鸳鸯,这些动物都象征着吉祥;八品官位鹌鹑,九品官为练雀,象征着安居乐业,平平安安。
其次,这和清朝时期我国国情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对那个时候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影射和讽刺吧。另外,这些扭曲人性的东西可能也是那时候百姓对于朝廷的怨言,清朝百姓身份低贱,即使有不满也是敢怒不敢言,所以也可认为僵尸这样设计是这些魂魄的怨怼之情。
清朝的社会状态就是闭关锁国和阶级的不平等,整个社会非常混乱,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可能由得自己。尽管弘历当皇帝期间,大清经历了十分繁华的时期,但是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这使得他有了自负的心理,拒绝和其他国交流,因此使国家的科技慢慢落后于其他的国家。在当时这方面的表现都没有显露出来,但是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这时便显露出了他带来的十分大的“危机”。
著名演员林正英在中国僵尸题材电影有着巨大的贡献,林正英自创演绎的僵尸系列影视剧,极大增强广大民间观众对僵尸传说的宣传力度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