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宋名人论茶
1、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陆羽论茶道
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陆羽论茶起源和历史
3、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表敬意,以茶散闷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驱腥气,以茶立礼仪,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刘贞亮论茶“十德”
4、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卢仝《七碗茶歌》
5、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皎然
6、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唐.张可久
7、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白居易
8、从来佳茗似佳人。——宋.苏轼
9、茶本苦物,吃过却甘。——宋.朱熹
二、明清名人论茶
1、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明.徐渭论品茶
2、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饮茶者愈众,则离品茶真趣越远。——明.陈继儒论饮茶
3、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明.张源论茶与水
4、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清.张大复论茶与水
5、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清.俞蛟论工夫茶
6、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清.袁枚品工夫茶
三、民国近代名人论茶
1、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民国.鲁迅论喝茶
2、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民国.周作人论喝茶
3、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民国.周作人论茶道
4、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民国.梁实秋论中国茶文化
5、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犹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民国.林语堂论品茶
6、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民国.林语堂论中国茶文化
7、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朴初
8、吃茶是大有名堂的,和尚吃茶是一种禅,道士吃茶是一种道,知识分子吃茶是一种文化。——贾平凹
9、中国人饮茶,别有一番情味,在安逸无事中,心平气和,或一人独品,或宾朋聚赏,或幽思,或畅谈,不能限以时刻,或羼以他事。否则茶既淡而无味,饮之亦仅解渴,无可欣赏。——钱穆
10、我时常一个人坐着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这泡茶的过程令我想起人生,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壮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渐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林清玄
四、茶的谚语
1、好茶一杯,精神百倍。
2、作田看气候,制茶看火候。
3、高山云雾出好茶。
4、要想茶叶长的好,三晴三雨最为妙。
5、茶叶本是时辰草,早三日是宝,迟三日是草。
6、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
7、琴棋书画诗舞酒,柴米油盐酱醋茶。
8、品茶评茶有学问,看色闻香比喉韵。
9、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