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今天骑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南阳市东北隅的张骞封邑、三国重镇和"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博望古镇。

从南阳市的"南阳大桥"出市区,沿乡公路Y010、县道X014线向北,骑行途经南阳九座孤山之一的隐山,青宵观的大殿也隐约可见;有时候,还可以时不时看到绵延在村庄和田野之间已被废弃的(地方)小铁路的路基。心悦体轻,30公里的路程,骑行一小时多点的时间就到达了。

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汉故博望侯张骞封邑"碑

张骞封邑。在博望镇的西北角,建有一座"三元宫",以纪念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受封的事迹。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十‬载‬有‬余‬终‬还‬汉‬境‬,‬鉴于张‬骞‬的忠‬诚和功勋卓著,被汉武帝(‬刘‬彻‬)‬于元朔六年(‬公元前前123年)‬封为"博望侯"于此,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三元宫"占地面积不大,因为防疫的要求也没有开放,没办法参观了解它的起源与传承。在"三元宫"门口东边空地上,立有石碑一通,正楷镌书"汉张骞封侯处"。

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博望坡"碑

博望坡。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结束了在南阳隆中卧龙岗的求志隐居十年的躬耕生活,初出茅庐,辅作刘备"火烧博望"取得第一次胜利的古战场。

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古柘刺树

"博望坡"位于博望古镇的西边1.5公里处,是诸葛亮"火烧博望"的遗址。在此矗立石碑一座,分别镌书陈寿《三国志》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场刘备和曹军阵营对峙过程中火烧夏候惇并取得胜利的前后经过。此碑北方约50米处,现遗存有三国时期古柘刺树一棵,高约6米,粗约2米,虬枝盘旋,木质裸露,相传是火烧博望坡时唯一幸存之见证。虽说老树枝干枯竭,然而株体新芽生长至今也有二百多年了,这何尝不是生命之旅中的幸运和梦想。

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一步三眼古井

一步三眼井。距离古柘树一公里左右,至今保存着一处三国时期的古井,相传是请葛亮为避免百姓取水争抢解决之困,特令人建造的。此井口与一般水井不同,它的井台分别用两块青石凿刻拼接而成,可供三人同时取水。该井的井口从任何角度看都呈"品"字型,喻意"为人处事,唯品为本"。

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博望锅盔

博望锅盔。是南阳独具特色的驰名小吃。相传,诸葛亮火烧南阳方城的博望坡班师新野,令关羽领一千兵马镇守博望。当时正值秋旱,众军士饮水造饭十分困难,皆有怨言。关羽恐军心不稳,便令兵卒星夜奔新野讨令。诸葛亮闻言即置锦囊,令其带回。关羽急拆细看,书曰:用面搀水少许,和成硬块,铁锅温火炕之,得食为盔,以饷将士。关羽依此令军卒如法炮制,果然成(锅)盔。据说,博望锅盔沿用的是三国时代军队制作军粮的做法,真实与否尚无从考证。博望锅盔食材简单:小麦面粉+鸡蛋清+白糖,重在配比揉制。炕好的锅盔毎个直径大约40公分、厚约4公分,重约2公斤。博望锅盔:质脆肉厚,筋香柔韧,软硬可口,老少皆宜。可谓是锅盔中的一绝!

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敬德桥(2018年夏季骑行时拍摄)

敬德桥。在"博望坡"的东南方向的道路上,巍然矗立着一座三拱古石桥,它是唐代大将尉迟敬德(公元585-658年,本名尉迟融,‬朔州鄯阳县人,祖籍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寿阳县。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监工修建的,故名"敬德桥"。时至今日三拱石桥依然在使用当中,桥面石上深深的车辙印迹,无声地在讲述着博望古镇的繁荣与悠久。

张骞封邑·三国名镇·"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

梅树枝头(2020年采摘时拍摄)

望梅止渴。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魏武帝)率领部队前往宛城(今南阳)讨伐张绣,到达博望西南时,此刻骄阳炙烤,高温难耐,士兵的衣服全都湿透了,但凡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眼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恐贻误战机。这时曹操看前方一大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催马前行,用马鞭朝前指着喊道:前面有个村庄,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片刻就到梅林了!”士兵们听后,精神焕发。博‬望‬古‬镇的梅‬林‬村‬就是"望梅止渴"典故的‬发‬生地‬。南朝宋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假谲》中文言文《望梅止渴》,原文是:"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虽然曹操此次南征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但"望梅止渴"典故反映出来曹操身‬处‬困境时的机‬智‬却广为流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