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孔子故乡人

文/周长行

散文丨孔子故乡人

孔子的故乡人,几乎都与孔子“沾亲带故”。我的朋友章言劲就向我讲述过他父亲与孔子的故事,还被我写进了一本书里。

他的讲述如下:

……别看父亲没受过正规教育,可他一谈起孔子来话不断流。孔子名丘,字仲尼。父亲的解释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尼山、泗河,都被孔子占全了。他是有山有河之人。不信你看看古书查查史书,大人物都离不开山与水。这就是一个大人物的元气呀!好生态造就大人物,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0年(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终年七十二岁。父亲说:人这一辈子无论长短,就像一篇文章。能给这文章划段落的,孔老夫子当是千古天下第一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不逾矩,七十随心所欲。人在哪一段,就应该把哪一段做足做好,莫留遗憾!你想想呀,孔老夫子就好像给人类敲钟的人,到三十岁啦,他就提醒你,应该“立”起来啦,意思是你该有站立起来的样子啦,能立志经世、干事创业啦!不是小树苗啦,一有风吹雨打,就东倒西歪啦!四十不惑,这个不“惑”,就是坚定不动摇,为什么不动摇啦,是因为有了大主张、大思路、活明白啦,有定力啦,就不会盲打莽撞,人生四十年,就该是这样的状态了。五十知天命,天命是个大数,老百姓常说的人不与命(运)斗。可以说天命是自然规律,人不能与大自然规律反犟!到五十岁上,一个人经过五十年的折腾,就九九归一啦,自己能实现的东西就落实了,达不到的或无能为力的,通通用天命来平衡,来解脱,是很有道理的。总之,六十,七十,现在八十、九十乃至一百岁的都不稀罕啦,每个年龄段注定有每个年龄段的说法。老百姓说的要知道天高地厚,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亡故,孔子在寡母颜征在的抚养下,逐渐成长起来。孤儿寡母的家境很苦,于是少年孔子为贫而仕。具体而言,这“鄙事”是指他曾从事的委吏和乘田(分别主管仓库出纳、饲养牛羊)。对于工作他都很称职。一个人出身贫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讲到这段故事时,父亲打了个比方,太肥壮的田,不一定都能长出好庄稼。穷山恶水出蛟龙,于无声处听惊雷。从绝境里活过来走出来的人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孔子能成大人物,与他的艰难出身大有关系。贫贱忧戚,玉汝于成。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都是在暴风骤雨的时代才涌现出来。凡是一个杰出的人生,都产生在重重的磨难里……父亲从我幼小时就用“别怕苦,不怕难,怕苦怕难不是男子汉!”来鼓励我在苦难面前不低头、不弯腰,同时结合实际给我讲一些孔子孟子的有关故事。

每当提到孔子,父亲必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听到别人说到孔子哪句话哪个故事,他一定分外兴奋,说错讲漏的地方,他也会给人家加以纠正或给以补充。

我还惊叹于父亲能够背诵宋代的朱熹评价孔子的那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旷世名言。父亲能把对孔孟文化的理解一点一滴地传教给他的子女,我记得最深的有这么几件事:父亲讲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这句话时,是这样开头的——“骡子大马大值钱,人大不值钱”。意思是你架子拿得再大,越抬高自己,便越让人瞧不起。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有自己的老师在里面。老夫子是在打比方,不一定是走路,就是说三个人里面必有你的老师。每个人都有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别人当成先生,这架子摆得小,这位置放得对,你就会大有收获。人越谦虚,越显得高尚。把自己看得小一些,而把别人看得高一些,不但掉不了自己的价,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人这一生,有苦的时候,也有甜的时候;有顺利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有默默无闻的时候,也许会有名扬四海的时候;有平头百姓,也有达官贵人。不管怎样,以德立世,站得正,行得端,规规矩矩,堂堂正正,不淫不屈不移,坚守道德和灵魂,做人才有价值,才能体味做人的“大气”。

老人家教育我做人要有礼貌,要站有站相,“周武正王”。这是我们当地的一个土说法,意思是做人要讲究形象,做人要周正,不能松松垮垮、吊儿郎当。他把这一层意思说过之后,就拿出孔子的“礼乐其外,仁义其中”的话,就是说形式代表着内容。做人行事一辈子,都要争取上得大台面,就是要干大事,不讲究形象,你就干不成大事情。中国人常讲,一看那“样”就不行!观其言,察其行,也是要看“样”。这是说形象的重要性。但是,你缺乏“仁义”的支撑,再好的“样”也长不了。“样”子是个中修炼的结果,学生有学生的“样”,工人有工人的“样”,军人有军人的“样”,农民有农民的“样”,就是演员演这样那样的人,也得熟悉这方面的生活,也要修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好“样”的,才能是好“样”。人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也是这个意思,这是人们对完美人生的赞美。父亲很重视这方面的修炼……

章言劲越讲越来劲,最后居然扔下一句话:在我眼里,父亲就是最好的“孔孟”专家,他就是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及时地给你来上一句半句的,很过瘾,也很管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嘛……

笔者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孔子故乡人,上述故事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隐约感到,即使是《论语》这样的旷世巨著,大概也是孔子带领乡亲们一起完成的。孔子故乡人或许是最好最近的孔子解读者。从某个角度上说来,历代的解读者传播者,又或许也是《论语》的作者……

(本文资料取自本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浪淘金》。于2020年5月25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