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晏子者,春秋齐国人也,名婴,字平仲,侏儒身材,伟岸功绩,笑傲政坛五十载,前后相事三君,忠言敢谏,保庙堂不失,勤政亲民,救百姓于疾苦,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实乃一代名相也。

有的人身躯长大,却渺小如蛆虫。

有的人身躯矮小,却巍然如高山。

无疑,晏子就属于后者。

1 封建臣子的异类:民贵君轻

我之所以写写晏子,非是因他怼得楚王哑口无言的智慧,也非二桃杀三士的机心,更非侍奉三代君王的忠诚,而是因为他民贵君轻的思想。

“民”的概念就是指人,是指除了统治阶层以外的各类人群。《诗经·大雅·假乐》记载“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此外,古代各类史籍中的“民”,亦被释解为“人民”或“百姓”。

民贵君轻的代表是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他之前三百年,管仲提出执政之道“始于爱民”。在他之后,汉高祖刘邦也认为“王者以民人为天”,隋炀帝说“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元英宗说:“国非民将何以为君?”

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最贵者莫如王,相术中称为贵不可言。最贱者莫若民,故称一介草民。谁敢真的触犯逆鳞,忤逆君王的旨意?谁又敢为了平民百姓,无视皇权之威,置富贵荣华及身家性命于不顾?

民贵君轻?说说而已吧。君王只是为了自我标榜,书生只会空言论政,谁又能把它落到实处?

唯有晏子。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

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晏子乃三朝老臣,先后侍奉灵公、庄公、景公,执政五十余年,见惯了潮起潮涌、风云变幻。

五十年里,他作为一国之相,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时刻不忘把民众疾苦挂在心头,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竭力规劝国君体察民情、体恤百姓,多次劝谏减轻税赋,减少滥刑,节省民力,照顾孤寡,为齐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使齐国衰而不亡。

当国君利益与百姓利益发生冲突时,晏子坚定不移地站在百姓这边。

如果有人问他:你是为国君说话,还是为百姓说话?我想他会毫不犹豫地说:自然是百姓!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2.爱国而不愚忠:对君王的不卑不亢

 

晏子侍奉三代君王,年轻气盛的孔子曾拿来大做文章,说他对国君不能从一而终,是个三心二意的小人,到了齐国却不屑去见他。

晏子听说后,回道:我是以一心侍三人,而非三心侍一人。有的人呐,国君还没换呢,自己就满世界跳槽了,请问这是谁不忠心呢?

孔子竟无言以对:好吧,我错了。毕恭毕敬礼见晏子。

晏子的“一心”何指呢?

这个“心”,是忠于国家之心,关爱百姓之心,而不是对某一个君王个人的愚忠之心。

铁打的相国,流水的君王。国君对晏子来说,并不算多大的事儿。

看了很多的记载,从未发现晏子对君王的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甚至从点滴中还可以看出晏子对君王并不敬重,一言不合就批评。别说春秋,就是整个封建王朝,有哪个臣子不把君王当做至高无上的存在呢?

不卑不亢,宠荣不惊。在他眼里,君王好像只是自己不听话的学生。

这境界,这格局,这胸襟,让我很是惊讶,一度怀疑他超越了时代。

凭这一点,足以称圣,远远超过了被称为圣人的孔子。

孔子见国君时毕恭毕敬,唯恐礼数不周,弯腰驼背、小步慢走,大气不敢喘一口。见完国君才轻松下来,开心得小鸟一样,走路都张开翅膀。当上司寇后洋洋得意,几乎忘了自己姓什么,被子路一顿臭骂。

唉,这种谄媚和患得患失,和晏子差了何止几条街?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无论君王是“明君”还是“昏君”,晏子都会竭心尽力去侍奉,因为可以力所能及地为百姓谋利益。正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如果因为君王昏庸无道,就拂袖而去,独善其身,像后生小子屈原那样,个人美名是留下了,对百姓又于事何补呢?

在对待三位君王的问题上,虽然晏子工作勤勤恳恳,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对三君的私德,晏子却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从不盲从。

 

齐灵公时期,晋国来攻打。灵公领军,结果战败,吓得灵公赶紧跑进临淄城,打死都不出来。晏婴苦劝不听,气愤地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国君是个胆小鬼,军队岂能不败!”

齐庄公,因为喜欢给臣子戴绿帽子,而且明目张胆,一戴就是数顶,层层叠叠裹得臣子大脑袋发热,一怒之下把齐庄公给宰了。

有人邀请晏子:喂!国君死了,你我都是国君的忠臣,赶快一道死吧,晚了尸体就凉了!

晏子回答很经典:国君如果是为国牺牲我当然奉陪,如果为国逃亡我也跟从,但TMD是强J人妻未遂被杀,我怎能为这么个二货而死!

齐景公有一回对晏子出脑筋急转弯:“为什么东海的水是红色的,还长着一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枣树?”

晏子正儿八经的回答: “秦缪公乘船经过,把包着蒸枣的布扔到水里,染成了红色;蒸熟的枣长在水里,当然只开花不结果。”

景公一愣:“靠,你在开玩笑吧,哪里会有这样的事?”

晏子毫无表情:“是你先开玩笑的。”

晏子出使晋国,晋国上大夫叔向是晏子的老朋友,问他:“齐国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晏婴回答说: “唉,齐国马上要完蛋了!国君只懂搜刮百姓,国库富得流油,百姓穷的掉渣,而且滥施酷刑,动不动就砍人手脚,搞得天怒人怨。反过来陈氏却不断对百姓施恩,百姓都跑他那里了。我看,用不了多久齐国就姓陈了。”

由此可见,晏子对君王没有丝毫的奴颜屈膝,更没有把他自作自己的主子、心上的神祗,只是以平常心视之。正因如此,才能客观冷静地看待君王的所作所为,正确的作出判断分析,像清朝的李鸿章,一心一意做好国家的裱糊匠。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3.敢言巧谏:为民请命的策略

刘向: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

晏子身为齐相,除了处理政务外,流传最多的是他对君王的规劝谏言。

这一方面是因他爱国爱民之心,不愿看到齐国堕落百姓受苦;另一方面也是运气不好,碰上的三个国君皆是昏聩无道贪图享乐之辈,一不留神就犯错,使晏子这个管家操碎了心。

倘若遇到的是齐桓公那样的明主,晏子功绩不在管仲之下,齐国中兴大有可望。

伴君如伴虎,此理千古不移。

晏子伴虎三代,常捋虎须,竟然不被虎吞,何也?

非虎良善,晏子注重策略耳。

以下几则事例可以证明。

寒冬腊月,天降大雪,三日不绝,积雪盈尺。

齐景公身披狐裘,站在熊熊燃烧的炉火旁,抬头仰望45度角的天空,百思不得其解:“怪哉!怪哉!这大雪下了好几天,寡人为什么一点不觉得冷呢?真乃千古奇事,千古奇事啊!”

晏子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你TM里三层外三层裹得跟个大粽子似的,怎知室外的寒冷!

当然嘴上不能这么说:“大王身披狐裘,室暖如春,自感舒适。可知平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家无生火之薪,卧无过冬棉被,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实悲惨之极也。我听闻尧舜自己吃饱就想着饥饿的人,自己暖和就想着受寒的人,自己舒适就想着劳苦的人。大王爱民如子,有尧舜之风,何不救济难民,以示王者仁爱,成就旷世美名?”

齐景公当场被忽悠得找不着北,立刻下令宫中取出衣物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百姓。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景公兴致大发,到郊外出游,忽然看到路边几具死尸,大呼晦气,赶忙躲避。

晏子赶忙上前:“大王出游,附近的百姓竟然不夹道欢迎,反而死尸遍地,太可气了。”

景公道:“可不是咋地!卿言甚合寡人之意。”

晏子接着说:“先君桓公在世时,每次出游,看到路上有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生病的人就给他钱看病,还下令周边的人不用交税。所以百姓都争相欢迎桓公。大王您就不一样了,搜刮民财唯恐不尽,耗竭民力唯恐不绝,百姓穷困不堪、饥寒交迫、饿殍载道,又怎么会对君王感恩呢?百姓不拥戴国君,我担心大王的王位不保啊,又怎么重现桓公时的盛世呢?”

景公如醍醐灌顶:“幸亏相国提醒,不然寡人又犯错了。”于是下令敛葬死尸,拿出钱粮救济贫民,并免除周边百姓一年劳役。

一次,烛邹不小心把景公的爱鸟放跑了。景公大怒,必杀烛邹,谁求情都不好使。

晏子说:“烛邹该死,大王做得对。为了让大王杀得痛快,请让我宣读一下烛邹的罪状,让天下都知道大王的英明神武。”

景公心想这老儿真会来事,喜滋滋地答应了。

晏子严厉地斥责烛邹:“第一罪:身为看鸟员,没能把鸟看住,失职;第二罪:使大王为一只鸟杀人,浪费大王的体力,不敬;第三罪:此事传扬出去,让大王背负重鸟轻人的恶名,诸侯都会看不起大王和我们齐国,你真是罪恶滔天!大王请杀。”

景公十分尴尬:相国别说了,寡人都明白。于是把烛邹放了。

我们看到,晏子之所以谏言成功,最高明的地方,并不是巧言令色,说君王爱听的话,而是从道理上处处为君王着想,使自己想办的事儿和君王的利益保持一致,让君王感到确实是为了自己,这才能从谏如流、心悦诚服啊。

也正是因此,虽然晏子常常面刺君王之失,反而得到君王的信任。

有多信任呢?

景公外出游玩,走到一半的时候收到晏子病重的消息,立刻取消一切行程往回赶。走了一段嫌太慢,于是换了一辆马车。又走了一段,还嫌慢,夺过马夫的鞭子自己赶车。再走了一段还是嫌慢,干脆从车上跳下来跑步走。

晏子去世后,景公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完全不顾忌君王的礼节。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4.三送三辞:清廉之风山高水长

在晏子之前,齐国还有一位有名的相国,就是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两人前后辉映,日月同光,世称“管晏”。

这两人相比,谁更受人尊敬呢?后人苏辙给出了答案。

苏辙:“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

管仲的缺点是奢,晏子的特点是廉。

晏子一生恪守清廉节俭,身为一国之相,住的是老房子,出门坐的是破车,拉车的是瘦弱的老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衣,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

《史记·管晏列传》:“(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晏子春秋》:“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之食、五卯、苔菜而已。”

晏子的工资很高,为什么还这么简朴,是不是沽名钓誉?

面对景公和同僚的责问,晏子这样回答:上行下效啊!我身为相国,百官和百姓都看着呢,我奢侈一点点,他们就会奢侈一大片;我腐败一天,他们就会腐败一年。我如果带头腐败,还怎么去要求别人节俭呢?

景公看到晏子穿的衣服春夏秋冬来来回回就这几件,旧的不成样子,洗得都掉色了,于是要赏赐他价值千金的白狐裘皮、黑豹衣襟,这才配得上我大齐相国的身份嘛,派得力干将梁丘据办这事。

梁丘据屁颠屁颠地跑到晏子家,来回几次都跑断腿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晏子坚辞不受。

景公心想: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小梁办事就是不行,还得老子亲自出马。对晏子说:“这衣服是情侣装,你一件我一件,穿上多好看!你如果不要,寡人也不穿了,你忍心让大好衣裳白白放烂吗!”心想话说到这份上,这点面子也不给吗?

晏子说:“臣子怎能穿和君主一样的衣服,这是越礼的行为,绝不可以!”就是不给。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景公越想越气,我堂堂一个国君,赐臣子东西竟赐不下去,伤自尊!不行,再来,这回赏房子。

晏子家在闹市,房子低矮潮湿,和平民百姓杂居,出门就是集市,人来人往,嘈杂鼎沸。景公老早就看不过眼了,这是丢我的人呐,于是让他搬到一所新建的华美大宅子里。晏子留恋故居,不去。要给他原地新建房子,晏子不让。

景公想出一个办法,借故将晏子调走,趁他不在家,把他周围的邻居全部迁走,把破房子拆掉,原地建了新房,生米煮成熟饭,看你咋地!

晏子听说后,怒了:小子,跟我玩这个,爷就没办法了吗?找人给景公捎话:把房子拆掉,把邻居一户不漏请回来,否则我就不进城,看谁耗得过谁!

两人拉锯多日,最终景公认怂。

景公还不死心,豪宅华服你不要,这回送美女总成了吧。男人嘛,谁不知道谁呢?

景公到晏子家喝酒,喝嗨了的时候,景公拍着晏子的肩说:“你家这黄脸婆,又老又丑,刚才我看她一眼差点连酒都吐了,先生却天天和她同吃同住,真是难为你了。不如这样,你把她休了,寡人给你找个年轻漂亮的。比如我女儿怎么样?追她的小伙可是排成排!”

晏子起身郑重地回答:“不妥,我可高攀不上。我老婆虽然现在人老珠黄了,但当年也是方圆百里一枝花,嫁我的时候年轻貌美如花似玉,她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我,陪我同甘共苦,到老了我如果抛弃他,还是个人吗?”

景公一心想当晏子的岳丈,结果泡汤了。

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我说,晏子一生清廉,严于律己,美人送于前不动心,华服送于前不易色,豪宅送于前而不入,真君子也。见君王不卑,见百姓不亢。理内政清明,腹公正无私。使外国不辱,卫大齐尊严。日三谏其君,救黎民于水火。真乃一代圣人,一代智者,一代贤士。

大哉,晏子。伟哉,晏子。

齐相晏子:君王是个P,谁也别装B

结语

我庆幸,晏子生在了孔子之前。

那是一个儒家未起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那是一个文士可以站起来的时代。

那是一个有骨头和血性的时代。

我尊敬孔子的学识,可是两千年根深蒂固的奴性,儒家功不可没。

孔子当个小官就眉飞色舞,当个大官便得意忘形,得国君一见心里乐开了花,走路都不会了,和晏子的境界实有天壤之别。

李雪健的宋江招安时屁股撅得老高,把这份奴性演绎的淋漓尽致。

虽然,儒家文化有其精华,可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断章取义,择其糟粕而宣之,择其精华而改之,儒家已面目全非。

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伟人诗云“孔学名高实秕糠”,是社会的进步。

当下社会,面对上司,点头哈腰、谄媚逢迎者依然大有人在,如断脊之犬,摇尾甚欢。

根除这种奴性,未来的路还很长。

The End

参考资料:

《晏子春秋》

《史记·管晏列传》

苏辙《晏子传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