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造吗?大文豪苏东坡曾诗咏永春人柯述

北宋年间,永春人柯述(字仲常,1017—1111)为官卓有政绩、仁心爱民,在漳州赈灾时有“异鹊”之瑞,因而得到大文豪苏东坡(苏轼)赋诗称扬,传为千古佳话。

柯述里籍

柯述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贤臣廉吏、闽台柯姓值得荣耀的先祖。史志和网上提及柯述的资料很多,但关于柯述的里籍表述却非常混乱,有永春人、南安人、泉州人等多种说法。我们首先有必要做一番辨析。

您造吗?大文豪苏东坡曾诗咏永春人柯述

清乾隆己亥年(1779年)修纂的《济阳宗谱》封面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春州志》只简单地说他是“永春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县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永春县志》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都说他“旧居和平里”,永春县苏坑镇熙里村莲地角落柯姓保存的清乾隆己亥年(1779年)修纂的《济阳宗谱》(济阳为柯姓郡望),在柯述像后附小传云“旧家居永春和平里,分派晋水、南安及本州等处”。民国十九年(1930年)《永春县志》除了说他是“和平里人”外,又多出一句“后徙居儒林里”,1990年新编《永春县志》人物志沿用此说:“和平里(今东平乡)人,后迁居儒林里(今五里街镇儒林村)。”此外,其它地方志将柯述说成南安人、泉州人,这里不一一细述。

您造吗?大文豪苏东坡曾诗咏永春人柯述

《济阳宗谱》里的柯述像

事实上,早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县志》的修纂者就产生很大的困惑,于是特地在柯述的传记后面附了一篇“考异”,也就是考证,说:“按柯述、柯迪,寰宇、永春志皆为永春人,闽郡二志则系之南安。今考永春人物志,谓述旧居和平里,则非妄者。南安科举志又无述、迪,而永春有之,尤可见矣。然述父庆文、弟逑又系之南安科举志,而南安人物志又有述名,是则可疑。意者,南安、永春旧本一邑,柯氏第产落在两县,述父子兄弟分游两学,述、迪登第于永春,其父、弟登第于南安也。舆志称述旧居和平里,意者述前居永春,后徙南安。永春之人因其前居而追称之曰旧,南安之人则因其后居而收之人物耳。”此文中提到的“寰宇”,指明景泰五年(1454年)至七年(1456年)朝廷编修的地理总志《寰宇通志》;“永春志”,则指永春历史上第一次编修的县志,时在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称为“淳祐志”。可见记载柯述为永春人的文献资料最早可推溯到南宋淳祐《永春县志》。可以说此文将柯述里籍已考证得相当清楚,但恐怕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从各种资料看,柯述离开永春后徙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俗呼柯厝巷),迁居南安的应是他的后裔。

那么永春地方志提到的“和平里”又在哪里呢?按永春历史上的“和平里”下辖十五都和十六都,其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东平镇、东关镇一带。这里现在几无柯姓居住(据《永春县姓氏志》载,在东关镇东华社区有4人,山城村1人,东平镇则无一人)。据现居县城的柯东升(76岁)回忆,1958年他在县商业局工作,经常下乡,一次到东关,当地的小队长指着一块田地告诉他:“这是柯厝的风水。”并说其地被陈姓所占并建墓。2012年,柯东升和族人柯朴坤、柯进锡再去寻访,在东关镇东关村的大路角落,石鸡山麓,当地84岁的老人陈永渭指着一块田地告诉他们,很早以前这里确实曾是柯姓的厝地,原来残存的地基有许多大石条,并且还立有一块高大的石碑(内容大意为“奉旨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可惜在1958年,地基大石条和石碑均被移到附近造桥铺路了。柯东升等去寻找石碑,未能找到。2015年7月4日,笔者在柯朴坤(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永春分会理事长)指引下,也到这里寻找,只见在石鸡山麓有一大片坡度平缓的农田,距离公路约30米处有一块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田地,十分平整。其方位大体坐北朝南,背倚石鸡山,面临桃溪。在田地北侧有一个大墓,是糖水灰的,应是明代风格,墓碑上有新近用红漆涂写的“陈祖公、妈墓”字样。围观的群众对笔者说:这座墓恰好建在原来柯厝的大厅位置。东关正在“和平里”的范围之内,且当地人口耳相传,到现在仍能指出柯姓的旧宅地,那么这里应当就是柯述的故居无疑了。所以柯述的里籍,确切的说法应当是永春县和平里十五都东关(现永春县东关镇东关村)。

您造吗?大文豪苏东坡曾诗咏永春人柯述

《济阳宗谱》记载柯述“旧家居永春和平里”

另外,清乾隆己亥年(1779年)《济阳宗谱》收录明嘉靖元年(1522年)柯发宁《灵地柯氏旧谱序》说:“吾祖乃光州固始人也,自唐朝移来桃源和平里,继而弃此地,移入九十都卓埔乡,桃源之西,达理之东,地名田内及石马,聚族而处,至我述公登宋嘉祐进士……由是族繁地窄,有择乔漳州者,有择乔温陵、晋江者,南安者,有择乔兴化者,后又有移居大田者,德化者,及福州三山驿者,散处不一,而晋江尤盛。”据此说,则柯述的祖辈居和平里,后徙居田内、石马(分别在今天的达埔镇达中村和金星村),似乎柯述的里籍应为达埔。但这种说法值得推敲:东关在永春县城东面10公里处,达埔在永春县城西面16公里处,东关自古以来是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经之道,交通远较达埔便利,自然更有利于家族发展,若无重大变故,放弃东关而迁居达埔显然不合情理。该谱中还提到:“后因子孙分散,家乘放逸而世系由是失次。”“世降时变,谱牒遗失殆尽,间或有传,亦无异乎断简残编矣。”坑仔口镇景山村的《景山腾云柯氏族谱》说:“前牒没于兵锋,是以年湮世远,时异地殊,几几乎数典而忘其祖。”正由于柯述后代的四处播迁及前代谱牒遗失,后世修谱者很容易将后代迁移的情况安到祖先的头上,包括前面提及的柯述徙居儒林里、柯述为南安人等说法。迁居达埔和五里街的应是柯述的后代而非柯述本人。但柯姓也是达埔很古老的姓氏,现在达埔仍有“一卓二柯罗,五里三尚书”的说法,说的是宋代卓、柯、罗是较早来开发达埔的三个家族,且出过大官(“尚书”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非真的有人当过尚书之职),但如今三姓在达埔均不兴旺,估计达埔的柯姓是为守顾柯庆文和柯述父子的墓而定居下来的。

据《济阳宗谱》载:柯述之父柯庆文“葬永春卓口山,地名凤穴”(其地在达埔镇岩峰村),柯述“葬永春柯坂山,地名黄龙奔江”(其地在达埔镇东园村)。由于柯氏父子墓距离相近,柯庆文墓规模比柯述墓宏大,不少资料将柯庆文墓误为柯述墓。据1977年《晋江地区文物考古普查资料(永春部分)》介绍,当时的柯庆文墓(误为柯述墓)“在达埔车站对面,卓口祖厝后。残存封土,高与梯田面平,面宽20米,前后长50米。原墓有石马、石华表、墓埕、墓碑已均破坏,只剩下一块土地碑”。1992年,因建达埔中学而将柯庆文墓迁葬于苏坑镇熙里村莲地角落。据闻,柯述墓现仍存在,掩于密林荒草中,但却被他姓偷改墓碑,冒认为其祖先墓地。如果此说属实,则一代名贤,身后竟遭此莫名之冤,可叹。另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春州志》卷十二“学校”记载,当时永春州学(文庙)内的乡贤祠奉祀自唐迄明的永春乡贤21人,其中就有“直龙图阁柯述”,可惜乡贤祠也早已无存了。

苏轼赋诗

柯述之父柯庆文,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终屯田员外郎。柯述于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年)任泉州府学教授,文采卓然,深得诸生敬佩。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第二次出任泉州知府时,柯述与弟柯逑、柯迪进文求教,蔡襄大加赞赏。柯逑于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柯述、柯迪于嘉祐四年(1059年)同榜进士。父子兄弟,一门四进士,人物风流,一时无人能及。

柯述初授江西赣县尉,任内宽待有悔悟表现的死刑犯,叫他们积极退赃而予减刑。知广东潮州归安县,广修水利,以利农田。改知开封府襄邑县,境内盗贼听说他的厉害,纷纷逃出县境。神宗闻名治行,召对便殿,并将其名字写在屏风上,升为怀州知州。哲宗元祐(1086-1094年)、元符(1098-1100年)间,两次知福州。历福州提刑、湖南转运使,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晚年辞归故里,应州人之请,主持将迁建于育才坊的州庠迁回原址(即今泉州孔庙),甚得称颂。柯述善诗文,精易学,著有《否泰十有八卦》。

柯述为官数十载,所到之处,广施仁政,多有遗爱,深受百姓拥戴。熙宁八年(1075年),他被派往漳州赈济饥荒,百姓得活者无数。当时有两只喜鹊筑巢栖止于其衙厅上。柯述秩满,移居传舍,这两只喜鹊也随之迁移。到柯述离去,二鹊竟追随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这段令人称奇的异事,广为传颂。苏东坡闻之也大为感动,特地赋诗,即《为柯仲常述倅漳赈饥异鹊来巢纪事》(诗载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拿。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里人惊异瑞,野夫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

手足之所及,一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

故知中孚化,可及鱼与豭。柯侯故循吏,悃愊真无华。

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仁心格异族,双鹊栖其衙。

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善恶以类应,古语良非夸。

君看彼酷吏,所至号鬼车。

注:倅:辅助。先君子:即苏东坡已故的父母。么,即“幺”:小。鷇,初生的小鸟。鸢,老鹰。不我遐,不远离我。中孚,典出《周易》,指恩泽下施。悃愊,至诚。江干,江岸。楂楂,即“喳喳”,喜鹊叫声。鬼车:又称“姑获鸟”、“鬼鸟”、“九头鸟”,古代民间视为不祥的一种鸟,“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唐刘恂《岭表录异》),“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宋周密《齐东野语》)。

在诗中,苏东坡赞扬“悃愊真无华”的柯述大力赈饥救民,“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可谓古之“循吏”,其仁慈之心亦感动“异族”喜鹊。在诗尾,苏东坡又以残忍刻剥的“酷吏”为对照,其所到之处,“鬼车”鸟尾随而凄厉号叫,骚扰民间,百姓躲之唯恐不及,何况喜鹊呢?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晚年写有一篇散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云:“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苏东坡之母程氏的封诰)恶杀,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夫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此文与咏柯述诗乃是一脉相承,可互相参照。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经常教育孩子要爱鸟护花:“花在树上生,离枝则死;鸟在林中乐,离群则悲。”桐花凤是一种珍奇美丽的小鸟,苏东坡咏柯述诗中的“么凤集桐花”,以及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提到的“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指的都是桐花凤。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曾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一语倾倒一时,人呼之“王桐花”。正是柯述的善政,使苏东坡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在家乡四川眉山与鸟雀尤其是“桐花凤”相亲无间的“异瑞”之事,感慨万千,为永春的这位先贤留下美好的吟咏。千古之下,诵之犹令人感动不已。

母亲程氏的谆谆教诲,极大地影响了苏东坡的一生。这种仁爱为怀的思想,形成了他仁厚宽宏的性格,以及任情适性、无拘无束的野性。苏东坡历尽风波,荣辱常事,每每在矛盾与困惑之中,却能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高洁的品格和宽广的胸襟,其诗词文追求“人与物化”的境界,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些都可以从那个与鸟雀嬉戏的孩子身上找到最初的答案。

苏东坡的诗文,道出了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真谛。在他看来,人和动物应该是朋友,而不应把动物当成敌人。在生态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这种朴素的环保意识对于我们尤有着积极的警示意义。

瑞鹊传芳

您造吗?大文豪苏东坡曾诗咏永春人柯述

县城附近一座柯氏古厝门楣石上有“瑞鹊”二字

柯述迁居泉州之后,至今已传30多世,族裔遍布泉州和港澳台等地,其中以晋江最为兴盛,人口约3万人。柯姓大量播迁于东南亚各国,菲律宾国父黎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夫人柯玉珠等均系柯氏后裔。永春现有的柯姓多为元明时期从外地转迁回永春,如:柯启后于元末明初由莆田回迁永春,始居现坑仔口镇魁斗村,再迁现坑仔口镇景山村;柯应清于明成化年间“自晋江南塘移入永春灵地(即苏坑镇熙里村莲地角落),守顾祖坟”。据2003年的资料,永春柯姓人口为2600多人。

由于有瑞鹊之祥,且得大文豪赋诗称扬,柯姓后裔以“瑞鹊传芳”为荣,甚至以“瑞鹊”二字作堂(灯)号。

据柯东升介绍,明万历年间,其先祖柯子盛从景山迁入永春县城,建祖祠“时泗堂”(10多年前在城改中被拆除),有联曰:“瑞鹊传芳当念先人怜百姓;立亭著誉敢忘学士冠群英。”上联说是的便是柯述怜爱百姓、“瑞鹊传芳”的故事;下联所指应该也是柯述(官至直龙图阁学士),“立亭”或为“立廷”之误。

在永春县达埔镇金星村石马角落,柯姓祖祠孝德堂于近年重修,大门联曰:“龙图学士奎章阁;宋室贤臣瑞鹊堂。”大厅柱联曰:“龙跃云津留墨迹;鹊鸣府第有余音。”“龙图阁老先朝望;瑞鹊堂诗永世传。”坑仔口镇景山村柯氏分支祖祠埔兜堂的门联曰:“龙图阁老光宋鼎;瑞鹊堂翁泽闽邦。”村中另有儒林堂联曰:“家传瑞鹊来巢旧;人在儒林奋迹新。”无不提到瑞鹊的典故。

您造吗?大文豪苏东坡曾诗咏永春人柯述

达埔石马柯氏祖祠孝德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