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释义】 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只有技能才可以使人生活
【原文】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
【注释】
薄:这里指小 伎:同“技”,指技能。 是:这 犹:如同,好像 馔:食物。 营:谋求,谋取。
【文言知识】释“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而在文言中尤其是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它多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犹求饱而懒营馔”中的“是”,即指“这”,句意为这好像追求吃饱而却懒得谋取食品。又,“是人也不知好恶”,意为这个人不知好坏。又,“是处不宜住人”,意为这里不适宜住人。自汉以后,“是”逐步有了判断的作用,但这种用法也不多。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的“是”,即作判断用。
2.★孙泰逸事
【原文】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市场上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注释】
1.操守:品德 2.古贤:古代圣贤 3.姨妹:姨母的女儿 4.二子:指姨母有两个女儿 5.女弟:这里指小女儿 6.适:合适 7.皆:都,全 8.颇:副词,相当地,很 9.风:风范 10.长:大女儿 11.卒:亡故 12.市:买
【文言知识】
说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一种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现象。当名词带宾语时,就可能活用为意动。如上文“少师皇甫颖”中“师”即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师”,“少师皇甫颖”即“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
【阅读训练】
1.解释
(1)颇:很
(2)风:风范
(3)长:长女
(4)卒:死亡
(5)市:买
3.文中的两件事体现了孙泰怎样的思想品德?
重义气,善良,诚实
3. ★蔡磷坚还亡友财
【原文】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④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⑤而致之。
【参考译文】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知道我诚实守信,所以不告诉你。”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注释】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语:告诉。⑤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⑥亡:不久。⑦亡:死。⑧知:了解
【中心】
一个人只要守信用,重情重义,朋友便会真心相待与你。
【问题分析】
蔡璘的为人品质怎么样?(文中是怎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用文中的话回答)
劵在心,不在纸
【文言常识】说“卒”:
“卒”是多义词,我们学过的有三种义项:①士兵。如“守门卒方熟寐”中的卒。②死亡的通称。如“初鲁肃闻刘表卒”中的卒。③副词,终于、最终。上文“卒辇而致之”中的卒就是这个义项,“卒辇而致之”就是“最终用车子把千两白银送还给他。”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亡何:“亡”同“无”,没有
(2)其人亡:亡,死亡
(3)语:告诉
(4)知:了解
(5)致:送还
2.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的原因是:不相信有人寄放千两白银而不立字据,而且他父亲也没有告诉他。
3.这则短文的主题是什么?赞扬蔡磷的诚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