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一粟:《楚辞》

诗海一粟:《楚辞》

中国诗歌有两大源头:《诗经》、《楚辞》

《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代表,我在前两篇文章做过介绍。《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先河,本篇介绍《楚辞》

基本情况

《楚辞》的结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从屈原创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诗篇,到西汉刘向编纂成集,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刘向《楚辞》是第一部《楚辞》总集。

东汉文学家王逸在刘向《楚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写的《九思》,编著《楚辞章句》,遂成后世通行版本

《楚辞》共收诗17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楚辞》总体特点是情感奔放、想象奇特、意境华美、结构宏大、句式活泼、词汇丰富。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传统,对后世文学及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有一首代表作品:屈原创作的《离骚》《楚辞》因此又被称为“骚体诗”、“骚”,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共为中国诗歌之祖。

除了对国内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楚辞》在国际上同样非常有影响力。

《楚辞》在盛唐时期传入日本,16世纪传入欧洲,到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一直是研究热点。

诗海一粟:《楚辞》

意识基础

前面讲过,《楚辞》最具代表性的诗是屈原的《离骚》《离骚》既是《楚辞》风格的代表,同时也是《楚辞》意识基础的代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屈平(即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深爱祖国忠于楚王,然而却遭到政敌的构陷和楚王的疏远。屈原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心生愤懑,作《离骚》抒发内心怨恨。

屈原另外一首代表作《天问》,通过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达内心的不解,抒发内心怨恨。

此外,《楚辞》另外一位重要诗人宋玉的代表作《九辩》,表达的是与《离骚》类似的情感。此外,《九怀》、《九叹》、《九思》皆是如此。

由此可知:忠、怨《楚辞》的意识基础。

表现形式

句子以六言、七言为主。《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在句式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以六、七言为主,《楚辞》的诗句更长表现内容更多表现力更强。

结构宏大。《楚辞》不仅句子长,诗的篇幅也要长很多。《离骚》两千多字,《天问》一千五百多字,其它诗篇大部分也都很长。

篇幅长就可以容纳很多内容,建立非常宏大的结构。比如《离骚》,屈原就建立了规模宏大的美学世界,他在其中上天入地、穿越古今、驰骋仙境与人间。

使用“兮”等语气助词。《楚辞》在语言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使用“兮”、“些”、“只”等语气助词。

境界瑰丽。《楚辞》的作者想象力都很丰富,他们使用的语言丰富、辞藻华丽,由此创造出奇妙瑰丽的美学境界。

象征手法。屈原在《离骚》当中开创了中国诗歌一个美学传统:香草美人。

以香草喻忠臣,以美人喻君王。这种象征手法被后世诗人一直沿用。

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有些学者认为,《楚辞》演变出了汉代的标志性文学体裁——

诗海一粟:《楚辞》

题材内容

《楚辞》描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楚地风物习俗、神话世界、忠君爱国思想。

楚地风物习俗。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黄伯思认为《楚辞》使用楚地的语言和文字,记录楚地的事物,使用楚地的名词,因此称为“楚辞”。比如《九歌》,描写的就是楚人祭神的场景。

神话世界。《楚辞》创作的年代神话盛行,屈原等诗人常常把神话素材融入到诗篇里。

《离骚》、《天问》、《招魂》、《大招》、《九歌》等诗都包含很多神话元素。

忠君爱国思想。屈原是爱国诗人,历代文人忠君爱国的楷模。他因爱国而遭人陷害,因愤懑不平而创作《离骚》等诗篇。

《离殇》是对阵亡烈士的歌颂,也是对祖国的热爱;《招魂》、《大招》是对楚王的召唤和忠诚。

诗海一粟:《楚辞》

代表诗人

《楚辞》总共有17篇诗,相关诗人有屈原、宋玉、景差、贾谊、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王逸、淮南小山等。

屈原是其中最重要的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他的才华足以领袖诗坛震铄古今。

屈原是《楚辞》诸位作者当中作品最多的诗人,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九怀》(一说王褒)、《七谏》(一说东方朔)、《招魂》(一说宋玉)、《大招》(一说景差)、《惜誓》(一说贾谊)。

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文学素养极高,后世把他和屈原并称为“屈宋”

宋玉的作品《九辩》,是《楚辞》中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

开篇几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从此开创中国古诗的一个美学传统:宋玉悲秋。后代诗人、词人常在秋天抒发悲哀的情绪,皆源于这几句诗。

有的学者认为《招魂》也是宋玉的作品。

刘向,汉代文学家,作品《九叹》。

严忌,汉代文学家,作品《哀时命》

王逸,汉代文学家,作品《九思》。

景差,相传是屈原的学生,有的学者认为《大招》是他的作品。

贾谊,汉代文学家,有的学者认为《惜誓》是他的作品。

东方朔,汉代文学家,有的学者认为《七谏》是他的作品。

王褒,汉代文学家,有的学者认为《九怀》是他的作品。

淮南小山,不是某个具体诗人,而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手下一群门客的的共称,他们创作了《招隐士》

由于年代久远,《楚辞》中诗篇的作者存在很多争议。有的学者甚至否定屈原的存在,认为《楚辞》都是后人模仿前人所作。

关于《楚辞》我就介绍到这里,《楚辞》中部分诗篇的解析见“明朗说”之前的作品。

喜欢此文者请转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