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
茅 盾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魆魆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灌地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丁。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身后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赏析】
茅盾(1896—1981),名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石碣》《水藻行》《烟云》。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雾中偶记》《黄昏》《雾》《天窗》等。
这篇抒情散文采用了象征手法,寓情于景,借助浓雾及其它的景与物的氛围的创造,来抒发其内心的郁闷和茫然。对黑暗现实的深深失望和对前景的迷茫彷徨,是一个时代的病象。文中的压抑迷茫之景寄寓着抑郁沉重之情,情景相生,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文章开篇一句不但点了题,而且道破了作者因客观环境的恶劣,看不清前途所在。面对眼前的一片浓雾,作者是多么留恋昨夜的群山夜景啊。然而,现实十分严酷,“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这迷漫的浓雾使作者在黑暗和孤寂中执著地追求的“一片光明”不见了,美的幻景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连一向强大的热烈奔放的太阳在“浓雾”面前也成了懦夫,“光是那样的淡弱”,甚至“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这抹煞了一切的雾激起了作者无比的憎恨和厌恶。既然光明已不存在,前景捉摸不定,而雾“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还不如“能够杀人”的寒风和冰雪的天气到来,因为其毕竟能“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打破这死水一潭!所有不甘心屈服、又有所追求的人,与其在压抑中消沉,在苦闷中颓丧,不如在压抑中爆发,在苦闷中奋发!“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而这愁雾的身后的牛毛雨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这里分明冲涌着青春的热血,流灌着强力的潜流,这是分明在呼唤着社会更新和追求着前途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