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作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喊头痛,许多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些空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出现这种校为普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调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因为没有收集材料,因而下笔就往往言之无物,不知所云了。
实事求是地说,造成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的根源,不应该全在学生这方面,甚至与学生无关。我认为应该从其它方面找找原因。
首先与当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有关,学生除了要学习多门功课之外,还要应对一些测验,整天埋头在成堆的习题、资料中,课外书籍没时间看,即使推荐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也无暇顾及;看电视、读报纸的时间更是被挤掉了,真有点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儿。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学生写作文时愁眉苦脸,七拼八凑也难写出一篇好文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都说“在小学、初中时,作文还是不错的,因为那时功课比较轻,因此小说、诗词、报刊都经常翻阅,写作文时常常胸有成竹,有时还可能旁征博引;而进入高中,学习负担一重,就无暇顾及阅读,因而作文水平几乎停滞不前。”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过时,而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以及段落大意等的解读,而没有丝毫突破,最主要的是没有自己的个性教学。曾经有一位专家评述当前的教学方法时指出: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教会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课下,我曾跟学生随便交流的,有学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十分认真负责,然而,在作文教学中,他们只注意教学生怎样写开头,怎样写结尾,议论文是什么格式,记叙文分几个部分等,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文的架势是有了,却满篇空话,满纸废话。是的,学生说的是大部分语文老师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教给学生方法,而没有让他们实践,从而也忽视了学生智育的开发,没有因势利导地教会学生怎样从生活中取得养分,获得素材,怎样从影视书刊上获取素材。于是,一上作文课,学生满面愁思,老师满心着急。
那么怎样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进行改进呢?
这是一个关系中学能否为社会、为祖国输送合格人才的重大问题,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学生连自己的母语都摆弄不好,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如果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热爱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传承母语,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罪过。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悟出一点儿语文教学方面的浅见:首先,我们不应该只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用题海来淹没学生的课外阅读,而是减轻学生的“包袱”,使他们有时间到教室外面去汲取营养。其次,我们语文老师除了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各种体裁外,还要指导他们怎样去看课外书,培养他们积累、运用资料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和作文素材。另外,还应举办一些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开拓智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课本剧、诗歌朗诵赛、作文竞赛等等,这些活动都应该寻求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使活动能有力、顺利地进行。
这样,我们中学生便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运用的好习惯,作文素材自然便会丰富起来,写作文时,就不愁没有资料可用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些笼统的看法,所有的活动都应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形式,这些都将在我以后的一些小文章中一一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