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首诗是谁写的?
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出塞作者:王昌龄年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画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出处: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意境雄浑,充满了边塞风光的苍凉辽阔之感,和穿越历史风尘的厚重之感,暗含对战事未已的悲愤之情。诗人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将秦、汉、关、月四字交替使用,而不是局限于“秦时明月”与“汉时关”,而是秦汉月、秦汉关。如此一来,关山辽阔、明月孤寂的边塞风光,在诗人的笔触之下,于苍凉寥落之中注入了历史的厚重之感,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除了从时间上突出历史厚重之感,诗人还运用“万里长征”与“人未还”在进行对比,传达出空间的辽阔之感,让诗人对战事未平的悲愤之情传达地更为深沉蕴藉,意境上更为悲壮慷慨。从秦汉到大唐,想起那些至死未归的英魂,怎不悲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种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爱与恨,让诗歌的意境更为雄浑深沉。所以当末句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奔涌而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而昏庸无能的嘲讽之情,演绎得更有力量,让人寻味无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这两句诗出自王翰的《出塞二首》其一,此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意境雄浑,充满了边塞风光的苍凉辽阔之感,和穿越历史风尘的厚重之感,暗含对战事未已的悲愤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关山辽阔、明月孤寂的边塞风光!
关:边关 还:归来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
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