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哪一天?
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关于七夕,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它的记载。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 其文云:“七月四日,命治曲室,具薄持槌,取净艾。六日,馔,治五(按:同谷)磨具。七日,遂作曲及磨具。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柒丸,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尔也。”这里记载了从七月四日至六日对七月七当天的准备,以及七月七当天制作吃食、药物、曝晒图书和衣物的相关活动。其中流行于后世的,主要是“曝经书及衣裳”。
《世说新语》中引晋戴奎《竹林七贤论》云:“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这里提及的“法当晒衣”,可知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后来到了明清之际,七夕也仍有曝晒这样的民间活动。北京《永乐府志》载,“七月七日,曝洗、作曲、合药”;河北《内丘县志》也有“七月七日暴衣书,不知乞巧”的记载。然而在今天这一习俗已成流风遗韵,恐已消亡,《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甚至都不见记录。
而真正使七夕深入人心的还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成书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了吟诵这两颗星星的诗句: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歧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不过这仅是古人借着两颗星星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跟牛郎织女传说还有一定的差距。
直到汉朝,人们把牛郎织女编成了神话故事。崔寔《四民月令》说:“七月七,河鼓(即牛郎)、织女二星神当会。”这个记载里,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这天相见。一直到南北朝这个浪漫无边的时代,牛郎织女故事在文人们的编织下,身世也被编排得更清晰。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终于成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依托现实社会为背景,牵牛星从天上的星神变成了人间放牛娃,织女则因动了凡心下嫁到人间。梁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述更详: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牛郎织女传说为七月七增加的是浪漫、传奇色彩,但是七夕最重要的还是它的现实主义寄托,也即“乞巧”,女孩子向织女(育有一对儿女的织布高手)乞求让自己心灵手巧的节日。相传在七夕晚上,皇宫内的宫女还要进行穿针乞巧的比赛,最先完成的宫女便是“得巧”。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也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人流如织。少女们都希望可以嫁个如意郎、向织女求赐美满姻缘。
所以七夕不仅仅是女儿们的节日,到了如今,更被赋予了情人节的意义。
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始于汉代。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其活动很多,一般都是在夜晚举行。经过长期发展,七夕节的好多活动逐步演变成了习俗。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传于后世。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人们总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而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此仪式。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提前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者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才散去。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1、《七夕情缘》
2、《七夕夜我只想唱给你听》
3、《七夕》
4、《牛郎织女》
5、《七夕雨》
6、《七夕的约定》
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情人节的礼物是玫瑰,绽放着我的沉醉,中秋节的礼物是明月,光辉着心的圆缺,今天的礼物是心意,主角是我和你,动作是亲你,爱你,祝福在七夕。可不可以让我走进你的心里,我会倾听你的心里话;可不可以让我常驻你的心里,我想守护你一辈子;亲爱的,让我们心心相惜,永不分离。蝴蝶的快乐在于芬芳四溢,大地的快乐在于生机勃勃,明月的快乐在于柔情似水,我的快乐在于给你发送祝福的短信,愿你七夕沐浴爱情的光辉,快乐无边。银河的浪花跳跃,宇宙弥漫爱的味道;牛郎织女荡起月牙,将幽会在那鹊桥;没人知道他们说了啥,反正听了绝对面红耳烧。快七夕了,也祝你爱情幸福美好!心无旁鹜,鹊桥能把相思渡。两情相悦,银河只把情意传。心有所属,爱你绵绵无绝期。七夕驾到,共涉爱河情切切。亲爱的,爱你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七夕快乐。山无陵,江水枯竭,爱你之心不变迁;天地合,冬雷夏雪,爱你之情不动摇;草木凋,天涯海角,相思之情不能少;携手伴,天荒地老,七夕佳节爱意浓!请珍惜爱情里每个相守的平淡岁月,因为牛郎织女为这样的幸福忍耐了秋冬春夏的寂寞。爱情都应如此执着。愿幸福长久,七夕快乐!含情脉脉共欢笑,郎情妹意在今朝。卿卿我我忆甜蜜,耳鬓厮磨度佳期。两情相悦沐恩爱,海枯石烂心不改。七夕将至,愿我们执手到白头。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花朵,任凭风雨永不凋落;我是你眉梢最艳的云霞,任凭冰雪永不融化。牵手此生不够,相约来生依旧。亲爱的,七夕愉快!七夕节,掬一捧银河水,让爱意流淌;走一回鹊桥路,让相思绵长;说一句甜蜜语,永把你珍藏。七夕,爱你地久天长!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姑娘洗发
姑娘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的少女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