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小桥流水人家作者是谁
1、《小桥流水人家》作者是谢冰莹,谢冰莹以元代马致远的著名思乡诗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的一篇散文,既说明她的家乡有小桥流水人家,又能引发读者美好的遐想,突出了家乡的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
2、《小桥流水人家》作为小学语文课文,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中。
3、作者简介:谢冰莹,字鸣岗,小字凤宝。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谢冰心、苏雪林、冯沅君等“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是最壮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国的命运连得最紧密的一位。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
4、谢冰莹一生经历了三段感情,可谓情路崎岖。尽管如此,她依然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堪称近代女子的一个传奇。据不完全统计,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代表作《女兵自传》,相继被译成英、日等多种文字。
小桥流水人家出自哪首诗及意思
1、出处:《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年代:元。
2、意思: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3、原文: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小桥流水人家的上一句是什么?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为什么有那么深刻的意境?
有时候,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样的一种意象。
若是单独看这句诗,脑海中首先呈现的是风景秀丽江南小村庄的画面。可若是把这句诗放在《天净沙.秋思》里,就会有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还有些凄苦漂泊的忧伤。
意象其实就是作者主观思想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融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再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富有感染力。
《天净沙.秋思》里的的意境,是作者感受荒凉孤寂的情绪的显现。意是主观的,象是客观的,二者结合起来融入诗人思想感情,就形成了意境,其实就是借物抒情。反映荒凉寂寥的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个画面表现出来,而流浪在外的游子的沧桑孤独之感,用“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一个直观印象描绘出来。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怎样体会这首诗的意境?
诗的开篇就用了“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个画面,营造出荒凉寂寥的氛围。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黄昏下荒野,乌鸦盘旋在枯萎的藤条、断裂的朽木之上,发出凄厉的叫声。
在这样一个荒山野岭之中,出现的”小桥流水人家”,自然不会是江南秀丽的景色。这里的小桥只会是残破的小桥,周围满是荒草,在西风萧瑟的寒意中,小桥小面的流水是清澈寒凉的。
河边不远处的一户人家,也不是江南那种砖瓦小院落,只是茅屋破篱笆,看起来简陋萧条。而那通向远处的小路,是古老的,充满着岁月的沧桑,而此时,一人一瘦马行进在荒野之中,被寒冷的西风侵袭,饥饿瘦马也在瑟瑟发抖,可想而知,此刻的诗人也是饥饿难忍,心情非常愁苦。
就是在如此荒凉的环境下中,又遇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刻,更是愁苦不堪,眼看天色暗了下来,可肚肠咕噜的流浪人,吃住还没有着落,更添一分彷徨不安的感觉。前路茫茫,何时能够安稳下来?
写到这里,一个孤独的游子的身影仿佛出现在我们目前,在残阳如血,暮色渐临中,拖着疲惫的脚步,越行越远。而这一路与他相伴的是西风浸体的寒冷,乌鸦凄厉的哀鸣,这是何等凄凉孤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