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同是天涯沦落人下一句是什么
1、“同是天涯沦落人”下一句是: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词来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唐·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
3、释义:“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4、意义:在作者已聆听琵琶声,复听此女的倾诉,既为此女感慨,又为自己的经历伤感,所以才有了“同时……相识”的感叹。因为他被贬,是因为小人的谄害,心中抑郁痛苦。听得琵琶女的身世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幽愤,才有了下句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泪水是为了琵琶女而洒,也是为了自己的境遇而洒。
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啥意思
1、译文: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近似同病相怜。
2、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打一数字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打一数字是
: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刻含义 青衫湿是什么意思
《琵琶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名篇,辗转迁徙的歌女,昔日的京官,“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将两人联系在一起,“青衫湿”的“江州司马”也定格成永远的艺术形象。
“司马青衫”为何而湿?白居易在诗前小序中叙述:“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从此小序中我们可以发现,《琵琶行》写作的触发点即琵琶女的身世,更明确的表达是文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它表明白氏由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相关遭遇,因而生出同病相怜之感。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般就将文章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缘由解释为白居易的“身世飘零”之感,或进而提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痛。这样的伤怀,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所抒发的伤怀之情别无二致。
其次,就艺术创作手法而言,《琵琶行》中让人难忘的琵琶女的形象,一是借助白居易对其演奏技艺的接近现场直播式的精妙描写,二是通过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观众的情绪衬托。司马“青衫湿”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衬托出琵琶女琴技的高超与身世的凄惨。我们解读艺术作品时,常常会从作品的一般的普遍意义进行分析,也会抓住作品的艺术手法,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明确作者的艺术表达,并将他的情感表达归为某一类……
但这样的解读是不是真正深入到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了呢?“左迁九江郡司马”是否是白居易仕途上的一次重挫,以至于达到“青衫湿”的程度呢?笔者以为重新审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真正缘由,或许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会更加细微,也更能体会作者真正的内心。诗前小序中明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个“始”字(此处作“才”讲),一方面侧面表现了琵琶女的音乐具有一种感染人的深切力量;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白氏此前对此次遭贬并未放在心上,琵琶女的音乐及身世勾起了他的某些身世飘零之感,但恐还不至于到“青衫湿”的地步。
我们再去探寻诗人此次遭贬的原因,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白氏此次被贬是因为“武元衡事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氏在政治上的“勇猛精进”。因此,此次被贬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白氏也是“深以为傲”的事件;从此事件的后续发展我们也能发现,这次被贬其实是白居易仕途的一个转折点。在被贬江州之后,白居易是否就此沉沦,终日郁郁呢?白氏在江州的生活恐未必如其在《琵琶行》中所言那么不如意,尤其是当地郡守“以朝贵遇之”,隐约表明了其此次被贬在当时士林的观感。
以上种种证据表明,白氏“青衫湿”的原因似乎并非因为自己被贬,那么原因究竟为何?笔者以为被贬江州不可视为白居易“青衫湿”的缘由,真正的原因是由此次被贬引起的白居易“政治观”的转变,即由先前的“勇猛精进”转而为“循默无为”——或许这样一个触及灵魂、关乎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才使白居易在此情境下情绪激动、难以自控。因此,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并非仅仅因“遭贬”或是由琵琶女所引起的身世飘零之感抑或是壮志难酬之痛,其内心真正的苦痛在于由此次遭贬所引起的政治思想的转变,即白居易将告别“昨日之我”而迎来“明日之我”。
正是这样的矛盾冲突导致了白氏如此痛哭流涕,以至于“青衫湿”。当我们对作品及作者如此地探寻,才会更接近真实的白居易,在他湿透的青衫上,析出其中的“普遍意义”“艺术表达”及其最为真实的内心世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意思?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拓展资料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