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什么?

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基本解释比喻家信的珍贵。家书抵万金[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 详细解释1. 【解释】:比喻家信的珍贵。2. 【出自】: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处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什么?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扩展资料:

《春望》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什么?

给家人写信报平安,比给家里寄万两黄金要好得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选自《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编辑本段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编辑本段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