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诗句是什么,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上一句是? 一叶不服也不让的诗意和出处?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上一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上一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第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其原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他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第二句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全诗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公元772年9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诗句是什么,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上一句是? 一叶不服也不让的诗意和出处?

一叶不服也不让的诗意和出处?

孤独,并不让人喜欢和向往。但不管是否喜欢,它总是存在。没有永远的繁华和热闹,没有谁能一直陪伴着谁。总是在某个时刻,孤独感袭来,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孤独不仅是人生常态,也是一种沉静的美。也许,懂得接受和欣赏,孤独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魏晋·陶渊明《杂诗》

 

这首诗里,诗人认为生而为人,本就是孤独的,无根无依,就像是空气里的浮尘。人生浮沉,历经艰辛,已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世人都当亲如兄弟,何必非得同胞骨肉才能相亲呢?能欢乐就尽情欢乐,有酒时邀请邻居同饮。青春一去不回,一天中不会有两个清晨。应当把握时光,努力过好每一天,毕竟光阴流逝,是不会等人的。孤独不可避免,谁的人生也不容易,既要勤勉,也要开怀。

 

独处常常会让人感到孤独,无所适从,但也会有例外。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隐居的生活,却是诗人的心之所向。他并不觉得孤独,常常一个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自在而惬意,又哪里会难过和失落呢?他也不是没有朋友,虽然独在深林里,没人知道自己,可是皎洁的明月常常造访,更添了几分诗意。其中的美妙,却让人心醉啊。

 

与自然相处,你会发现,自然里的事物也是有温度的,只要你愿意,孤独即是悠闲,即是宁静平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散尽,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我之间相看不厌,就是眼前的敬亭山啊。诗人虽然独坐此处,心情却分外悠然,没有人相伴,就和青山相亲吧,哪里还有愁恼?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就是永远的孩童啊。

 

一个人的生活,说孤独也孤独,说潇洒也潇洒。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春天,西塞山的风景特别美。青山前飞过白鹭,桃花夹岸的江水里,美味的鳜鱼正是最鲜肥的时节。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青山绿水间垂钓,任雨丝斜斜飘洒,都不为所动。这一点风雨算什么,还是继续垂钓吧!这一江春色,可美得很,钓多久都没问题。

 

人最怕的不是春天不来,而是时光不再。再美的春光,也怕流年。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宋·贺铸《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盛春的绿意,就像能沾染到衣裳。浓浓春意已触近柴门。看那荡漾的绿波上,白鸥翩翩飞舞。此时诗人也被带入了怡然自得的意境中,将一切世间之事都忘却了。看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诗人独自苍老,旧时的朋友也渐渐离去。夕阳余晖里,划着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有一抹淡淡的怅然,也消融在了晚霞里。

 

有时候,等待会比独自一人,更让人感到孤独,难以排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赵师秀《约客》

 

江南的梅雨时节,家家户户落着雨,长满青草的池塘,响着一片片蛙叫。夜已经深了,诗人还在等待,约好了的朋友却还没来,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他无聊地拿起棋子敲着桌面,不经意间震落了烛花。烛光应是更明亮了,而他的孤独和失落感也更深了。在满世界的雨声和蛙声里,他却没有一句言语,也得不到任何的回应。

 

孤独是一种状态和心情,尤其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更会遭遇。都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离乡在外,孤独感巨增。

 

旅馆寒灯眠不成,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漂泊无依,本是难过,更何况是在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暂住在简陋的旅馆,孤灯冷清,无法入眠。诗人心事重重,倍感凄凉。一是为远离故土,不能和亲友团聚,二是为匆匆易逝的时光,容易催人老去。

 

让人最遗憾的,还不是天各一方,而是生与死的距离。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唐·白居易《梦微之》

 

诗人白居易与元稹是铁哥们,即使分隔两地,两人也经常鱼雁相返,诗书唱和,情谊非常深厚。当元稹逝去,失去了知己,白居易十分难过,经常写诗悼念。即使在梦里,他也会梦到元稹。他梦到两人一起出游,如从前一样,清晨起来不禁清泪涟涟。他感慨道,在漳浦三次生病,咸阳的草也荣枯了八回。你逝去已和泥沙融为一体,而尚在人间的我已满头白发,阿卫韩郎已先后去世,黄泉下昏暗渺茫能知晓吗?没有人告诉诗人答案,也没有人再与他相唱相和,孤独和衰老,令他无比心酸。

 

当一个人陷入相思时,爱而不得,也就成了世上最孤独的人。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缠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清·黄景仁《绮怀》

 

几回在花下坐着吹箫,却看不见心上的人儿,一墙之隔,却如天上的银河那样遥远。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是为了谁在风露中久久伫立,苦苦守候呢?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抽尽了丝的茧,又像是被剥后的芭蕉,疲惫而伤心。想起她十五岁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杯中的酒也不能浇灭这忧愁!而孤独也更漫长了。

 

心中有所思,纵然身在繁华喧闹处,内心却仍是孤独感伤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诗人首先描写了元宵节灯会的盛况。灯会十分热闹,烟火绚烂迷人,街上车水马龙,笙歌不断。而一个个盛装出游的女子们,打扮得非常美丽,头上戴着应节的蛾儿,雪柳等装饰物,有说有笑,她们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阵阵暗香。然而,诗人并没有融入到这热闹里去,越是热闹,越觉得孤独。他不停地寻找,终于,回首时,在灯火黯淡的残灯处,发现了苦苦寻觅的她!这一刻,再也没有孤独。

 

不被理解和信任的孤独,更让人有苦难言,孤立无助。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鸣叫。梦回故乡,醒来后,已是三更。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行走,只见周遭一片寂静,只有月色朦胧。为建功立业,已是白发频添。家乡松竹已老,议和的声音阻止了归程。想将心事付与瑶琴,弹奏一曲,知音稀少,又有谁来听,谁懂得呢?!诗人的不甘与愤怒,孤独和无奈,种种情绪交织,在深夜显得更加悲怆。

 

孤独是没有声音的,也是没有颜色的。如果用一个季节来形容,也许只能是冬天,白雪茫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万岭没有鸟的踪迹,千万条路径上不见行人。这样奇寒的天气,恶劣的环境里,一叶孤舟上,却有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默然在漫天风雪中垂钓。他是孤独的,这画面像被僵冻着,连绿色都没有半星,飞鸟也没有一只。他又是如何的倔强啊,冰天雪地,也不能令他屈从,他就这样,与寒江,与冬雪融为了一体,他的孤独是大写的,分外地冷。或许,他也不在乎有没有人能理解,更不需要同情。

 

谁的一生不会遭遇孤独呢?在成长中,它总会造访,读懂了它,也就读懂了生活和人生。因为人生,本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啊。

渔歌子后三句写了什么的情景?

张志和的渔歌子后三句描写

渔翁带着青色的斗笠,披着蓑衣,冒着雨在船头钓鱼,即使斜风细雨,也不想回去。

全诗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在江边垂钓,不必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用自己的话解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出自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