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是让人们具有危机意识,并不是我们要在忧患中生存,要在安乐中死亡,而是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警惕,才可以更好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危机意识,他觉得生活中都是好的事情,那么迟早有一天她会栽大跟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个方面的问题?
本文中孟子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国家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范仲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出《岳阳楼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所以孟子的忧乐观是群体主义忧乐观,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还说,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民本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范仲淹发挥孟子忧人的思想,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但是这里孟子强调的是王,而仲淹强调的是士。范仲淹是孟子忧乐观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讲的是作为一名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实行仁政,达到的目的是称霸天下,是“王”;
而范仲淹主要讲得是士的责任,为天下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目的是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无论是孟子的还是老范的,他们都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处于和平时期人们的告诫。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不断的在忧患与安乐之间转换。李自成就是一例,进了北京城享于安乐不思忧患,不久便政息国亡。所以再新中国成立前夕便有了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佳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的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