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音及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典及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音及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带拼音版

jiāng chéng zǐ ·mì zhōu chū liè

 

江城子·密州出猎

 

(sòng ) sū shì

 

(宋) 苏 轼

 

lǎo fū liáo fā shào nián kuáng ,zuǒ qiān huáng ,yòu qíng cāng ,jǐn mào diāo qiú ,qiān jì juǎn píng gāng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wèi bào qīng chéng suí tài shǒu ,qīn shè hǔ ,kàn sūn láng 。jiǔ hān xiōng dǎn shàng kāi zhāng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bìn wēi shuāng ,yòu hé fáng !chí jiē yún zhōng ,hé rì qiǎn féng táng ?huì wǎn diāo gōng rú mǎn yuè ,xī běi wàng ,shè tiān láng 。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音及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典及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典及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文中运用的典故又三处,“亲射虎,看孙郎”这句话运用了少年孙权射杀猛虎的故事,表达作者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运用了典故,表示作者渴望能被朝廷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能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江城子创作地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曾率部下到郊外打猎,事后写了这首著名的出猎词。但苏轼这次习射放鹰,不过是小试身手,其真实用心在于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全词粗犷豪迈,刚劲有力,确实“自是一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出猎场面?

描绘了一幅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壮观的出猎场面! 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苏轼是什么感情基调?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在38岁,正值壮年所作。

当时,由于作者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政策持反对意见,因此激怒了王安石。也由此,苏轼被派往杭州任职知州。词人一生乐观向上,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不会消极。这首诗正是借由狩猎这件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立功边陲的心愿。

苏轼虽然为新党不容,但还是有一些政治上的理想,因此会问:什么时候才能派遣冯唐这样的人来,让我苏轼能够一展我的抱负?这首词写于1075年,不久苏轼调到了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又调为湖州知州。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乌台诗案”, 苏轼差一点丢了性命。不过作为乐天派的苏轼,在其作品中,一直存在者一种向上的不息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