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几年级的课文?
《最后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都德的“最后一课”具体指什么?
1、《最后一课》具体是指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2、创作背景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这最后一课虽然短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尔萨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3、作者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美丽的普罗旺斯(Provence)。因为都德家世贫穷,母亲又酷爱读书,所以自幼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他的短篇小说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让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1897年都德去世,葬入巴黎拉雪兹公墓。
最后一课郑振铎原文赏析?
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正是因为“我”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才有这样的心情. 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最后一课的原文?
《最后一课》 ——[法]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
轮到我背书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
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
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
最后一课阿尔萨斯儿童的故事原文?
这一天早晨,我上学太晚了,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斥,特别是哈迈尔先生曾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问分词那一章,而我呢,连第一句都没读熟。有一个时候,我真想逃学到野地里去跑跑。
天气是那么暖和,那么睛朗!
林边白头鸟嘶嘶的鸣声送到耳边,锯木厂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在练操。所有这一切都比分词的那些条规更吸引我,可是我不为所动,很快地向学校跑去。
走过村政府的时候,看见放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有不少人停留在那里不走。两年以来,一切坏的消息,吃败仗,征壮丁,征物资,以及普鲁士司令部的命令,都从这儿传出来。我并没停下来,可是心里在想:
“又有什么事了?”
我跑着穿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正读布告的铁匠瓦赫特对我喊道:
“小家伙,用不着这么紧赶;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
我认为他是在跟我开玩笑,我气急败坏地跑进了哈迈尔先生的小院子。
平常日子,刚一上课的时候,总是好一阵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讲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温书,为了专心一意地温习,都捣着自己的耳朵;老师用大戒尺拍着桌子,嘴里喊着:
“请静一点儿!”
我本指望趁这一阵嘈乱可以偷偷儿摸到自己的位上;可是,赶巧了,这一天,全都安安静静,就仿佛是星期日的早晨。从窗口,看见同学们已经坐在各自的位上,哈迈尔先生腋下夹着他那根叫人害怕的铁戒尺走过来走过去。我只好推开门,在这种极端安静中走了进去。我是否脸通红,心里是否害怕。请你们自己想吧。
哪知道,事情满不是那样。哈迈尔先生看了看我,并没有生气,和颜悦色对我说道:
“快到你的位上去吧,我的小弗朗茨;你再不来,我们就不等你,开始讲课了。”
我迈过长条凳,马上就在自己的书桌前落了座。惊恐稍定,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竟穿着他那件绿色常礼服,领口上系着多折的细绸子球,头上戴着绣花的黑绸子碗托帽,那是只有在上级来校视察,或者学期终了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东西。此外,整个课堂显得那么不平常而庄严。可是最叫我惊奇的是看见课堂尽后面,平日空着的条凳上,有本村的一些人跟我们一样不声不响地坐着,其中有霍塞老人,头上顶着他那顶三角帽,有卸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不少别的人。所有这些人都是愁容满面;霍塞还带来了一本四边已磨破的拼音入门,摊开着放在膝上,他的大眼镜横在上面。
就在我看了这一切感觉奇怪的时候,哈迈尔先生走上了讲台,他的声音还是跟刚才和我说话时那样温和而严肃,他说道:
“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次我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在亚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里,只准教德文了……新教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的最后一课法文课。我请你们多多用心听讲。”
这几句话立刻使我心慌意乱起来。啊!这些混账东西,原来他们在村政府门前布告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我最后一课法文课! ……
我可是凑和着刚会作文!从此我再也不能学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是多么恨自己啊,恨自己浪费光阴,恨自己缺了课跑去掏鸟窝,到沙亚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刚才我觉得那么讨厌,背着那么重的文法、圣徒传,现在就象是多年的老友,离开它们会叫我十分伤心了。对哈迈尔先生也是一样。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从此再也见不着他人,责罚我,戒尺打我的事,全都忘了个干干净净。
这个可怜的人啊!
原来是为了上这最后一课,他才穿上了节日的华丽服装。现在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村里的这几位老人到课堂的尽后头来坐着。这好象是告诉人说,他们在悔恨当初到这小学校来的次数太少了。这好象也是一种感谢我们老师的方式,感谢他四十年来勤勤恳恳地为学校服务;此外他们也要对将要离开他们的祖国,表示他们依恋的心情。
我正这样胡思乱想的时候,听见叫我的名字。原来轮到我背书了。只要能够把分词这条规则一口气到底,高高的声音,清清楚楚一字不错地背出来,我什么代价不肯出啊! 可是刚背头几个字,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是站在凳旁左右摇摆,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只听见哈迈尔先生对我这样说道:
“我不便再训斥你了,我的小弗朗茨,你受的惩罚可以说是已经够大了……事情就是这样的,每天我们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有的是工夫。明天再学吧。’可是,你看见今天发生的事了……唉!,当初我们亚尔萨斯最大的不幸,便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现在那些人便有权利对我们说这样的话了:‘怎么!你们自以为是法国人,可是你们既不会念也不会写法文!’这件事里,我的可怜的弗朗茨,罪恶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大家都有好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你们的父母并没有十分坚持让你们求知识,他们还是愿意把你们送到地里或纺织厂里,好多收入几个铜子。我呢,我就没有应该自责的地方吗?我没有放着书不叫你们念,而让你们替我浇园子吗?我要是想钓鲈鱼了,我还不是随随便便就把你们放了吗?……”
接着哈迈尔先生就谈到法兰西的语言,他说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最清楚的,最健康的语言;应该在我们自己中间保住它,永远不可把它忘掉,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它好好保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随后他拿起一本文法课本,给我们读了一课书。我真奇怪我竟理解得那么清楚了。凡是他讲的,我都觉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我相信,从来我也没有这样用心听过讲,他呢,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过书。简直可以说,这个可怜的人在走以前想把他的学问全部都传给我们,一下子把它灌输到我们的脑子里。
讲完了书,就上习字课。哈迈尔先生,专门为了这一天预备下好些崭新的字模,字模上他用美丽的花体字写着法兰西,亚尔萨斯,法兰西,亚尔萨斯。在我们书桌的三角架上挂上了这些字模,就仿佛是许多小国旗飘扬在课堂的周围。每个人是怎样用心写字,大家是多么安静,那真是不可不看。除了笔尖在纸上滑过的声响,听不见任何别的声音。一会儿有几个树牛飞进了课堂,但是谁也不去注意它们,连那些顶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一心一意地在练习他们的竖道儿,仿佛这也是法文……学校的屋顶上有一群鸽子在咕咕地低声鸣叫,我一面听着一面心里自问: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鸽子用德国话鸣唱?”
过一会子,我总要抬起头来看看,每一回我都看见哈迈尔先生一动不动坐在讲台上,眼睛死盯着周围的东西,仿佛要把这所小学校的房子都吸在眼光里带走。……请想想看! 四十年来,他一直待在这个地方,面对着庭院和一直未改样的课堂。只是条凳书桌。用得长久变光滑了,院内的胡桃树长大了,他亲手栽种的啤酒花现在爬上窗子碰到屋檐了。对这个可怜的人说来,离开这一切东西,听着他的妹妹在楼上房间里来来去去,收拾他们的行李,该是多么伤心惨目的事情! 因为他们第二天就要动身,离开本乡,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他还是鼓起勇气把这一课维持到底。习字之后,是历史课;然后是小班学生全体一起练拼音,唱Ba、Be、Bi、Bo、Bu。那边,课堂的尽后头,霍塞老人架上了眼镜,双手捧着拼音入门,跟小孩们一起读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嗓音激动得发颤,听起来叫人有一种说不出名堂的滋味,我们大家真是又想笑又想哭。唉! 我将永远记得这最后的一课。
忽然教堂的大座钟打了十二点,随后响起了午祷的钟声。同时,练操回来的普鲁士军队的军号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迈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我从来没理会过他是那么高大的个子。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我……我……”
可是他被什么东西堵住嗓子了。他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他于是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按着笔,尽可能大地写出了:
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留在那里,头倚着墙,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
“课上完了……去吧。”
《最后一课》是都德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后即不胫而走,为亿万个不同国籍的读者所传诵,并唤起他们火热的爱国激情。
小说以一八七○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惨败的法国,不得不与普鲁士王朝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法国不仅付出了巨额赔款,还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都分割让给法国。《最后一课》便是描写阿尔萨斯某小学被强制改教德语的情况,从中既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亡国的忧愤,同时也反映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小说最初发表于一八七三年出版的《月曜故事集》中,都德将本篇冠于卷首,其用意不言自明。
小说所选取的描写角度独特而新颖:它以小弗朗茨为中心,通过他的见闻感受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依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清晨,小弗朗茨因为晚起和没有预习功课而担心受到老师的责备,课,并且一个个神情肃穆、忧容满面。更使他震惊的还是哈迈尔先生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于是小弗朗茨突然深感悲伤与懊悔,仿佛猛然间脱胎换骨、萌生了一个新我,他一下子产生了学好法语的冲动,而哈迈尔先生今天的讲授也格外动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耐心。在讲授祖国语言的同时,他把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也一并灌输给学生。其实对于在座的每个人来说,对祖国的爱都是与生俱来、且至死不谕的。正是共同的对祖国的爱,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最和谐的交流,也使这最后一课成为哈迈尔先生教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到了结束这最后一课的时候,哈迈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既是他的心声,也是包括小弗朗茨等人在内的所有法国人民的共同的心声。它犹如聚光点一样,折射出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涉笔至此,情节已达到高潮,原先悲痛压抑的情感也转为慷慨激昂,从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无疑,这是一篇富于感染力的作品。它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炽烈如火的爱国激情之外,还有赖于其他艺术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纳须弥于芥子”的概括力。小说全文只有两千字,却纳入了极为深广、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了更鲜明地突出主题,作者独具匠心地布置了“最后一课”这一典型环境,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枝蔓,使笔墨倾注于“最精粹的一点”,又能以小见大,对整个时代氛围、时代情绪作聚焦式、折光式的反映。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取材时独具慧眼,并对材料进行开掘、提炼和浓缩。
其次是明晰而又玲珑的艺术结构。就结构而言,本篇紧扣题目,层层深入,可以分为开端(故事发生)、主体(故事发展)、结小弗朗茨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形;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篇末,则是小说的结尾部分,描写哈迈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形。这三个部分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开端部分重在交待时间、环境、人物,并埋下伏线,引导下文,所以着墨不多。主体部分则泼墨淋漓,用细腻的文笔来显现人物心灵的曲线,使以哈迈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的特定心理表露无遗。当故事推进到高潮时,作者即刻收尾,给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样,其结构既明晰可辨,又详略合宜,玲珑自然。
再次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本篇采取第一人称写法,用天真的儿童口吻来叙述事件的经过,通过小弗朗茨的心灵来感知周围发生的一切。本来,“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战火早已燃烧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但天真的小弗朗茨却仍然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他还没有切身感受到战争带给祖国的灾难。而现在,战争的恶果终于成为摆在他眼前的可怕的事实:他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直到这时,他才猛然感觉到与祖国的语言分离是何等的悲哀,而这悲哀又是和亡国之痛揉合在一起、并通过哈迈尔先生等人的脉博传导给他的。不言而喻,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幼小心灵的感受,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祖国所蒙受的灾难以及处于灾难之际的法国人民的忧愤。同时,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读来也使人感到亲切。
第四是简洁生动的形象刻划与环境描写。作者凭借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每每能以简洁的笔墨,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景物与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开篇处描写野外景色,寥寥数语,纯用白描,却不仅有声有色,还对小弗朗茨天真无邪的性格形成一种有力的烘托。至于人物形象刻划,不仅小弗朗茨与哈迈尔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就连和孩子们一起上这最后一课的老霍塞等人在作者笔下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是吗?老霍塞戴着眼镜,两手捧着破了边的初级读本,那样认真地和初级班的学生一起拼读字母,因为感情激动,他连声音都发抖了。仅此一笔,便活画出老霍塞对祖国的深情,也传达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正是有赖于以上这些因素,本篇才能“尺幅具千里之概”,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