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寒食帖原文及译文?

寒食帖原文?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寒食帖原文及译文?

寒食帖全文译文及释文?

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译文: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 , 过寒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 可东风象过客总不肯眷顾。

今年的连绵雨偏下个不停, 两月来萧瑟得如深秋光景。

裹着衾听说了海棠花虽开 , 冰雪魂胭脂痕与泥污同在。

这花季谁竟能暗地里偷取 , 趁半夜蛮力士撬换了时序。

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年, 病好时已白头又活得几天。

 

春江水漫天倾要冲垮门户, 紧一阵慢一阵势头儿十足。

我住的小草屋象是条渔舟 , 被冲进茫茫的水云间飘流。

厨房里煮一锅发霉的冬菜, 破灶头塞几把没干的芦柴。

哪里还记得起又到了寒食 , 忽看见老乌鸦嘴叼着冥纸。

九重门深深锁关紧了皇宫, 万里路迢迢隔祭不得祖宗。

真想学阮步兵为末路痛哭, 又岂甘如死灰不复再燃乎。

 

寒食帖全文赏析?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都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诗的内容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书法却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是谁画的?

寒食帖不是画,是苏轼的名帖。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前后,阴雨连月不停,炉灶冰冷,芦苇潮湿,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下了两首诗。《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即时书写的诗稿,由于情感的波澜起伏,使得字体忽大忽小,笔画或轻或重,有时还有漏字。诗中“何殊病少年”一句的“病”字即为插入;“子”和“雨”则是误写而删掉。“哭涂(途)穷”三字猛然放大,看似突兀,但联系此诗的意境,则显得颇具视觉的张力。

黄州寒食帖》是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