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散文墨池记是谁? 书法家墨池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墨池记是谁写?

是宋代曾巩写的。

曾巩(1019一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中书舍人等职。

《墨池记》所记“墨池”,相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练习书法,用来洗笔的池子。文中记述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和“羲之之书晚乃善”的佚事,以此来说明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并非天才所致,而是靠刻苦勤练获得。以此勉励后来学者。

曾巩是八大家之一,文章风格古朴平易,《宋史、曾巩传》称其“本原六经,斟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散文墨池记是谁? 书法家墨池的故事?

墨池故事?

王羲之墨池的故事

在临川郡的东面,有个叫新城的地方,上面有一口低洼的水池,当时王羲之在这里联系书法,整个池水都被他洗毛笔的墨水染黑了。

 

王羲之不做官之后他游览各地,陶醉于祖国的山水风光中,王羲之晚年的时候,他的书法才渐入佳境,之所以有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王羲之的天赋有多少高。

 

后人想要模仿的都比不上王羲之,这应该是他们练习的程度没有王羲之深吧,文章全篇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对于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法去形容,而是从王羲之取得成功的原因落手,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天生的本领要是不去加强也会变得平凡,相反,那些用功刻苦的人,反而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

 

文章的主旨并没有完结,作者进一步引申出

曾巩的作品赏析?

一、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他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也深得欧阳修的青睐。

二、《醉心亭记》是曾巩的一篇名作,“群山相环、云烟相滋,旷野无穷”,生动地展现出醒心亭周围的环境氛围。

三、“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这两句又形象地描绘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抒写流畅、表达精彩。

四、这篇优散文不仅有风光绮丽之美,也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了赏心悦目之目的。

洗墨池的典故?

洗墨池的典故源自于王羲之洗砚池的故事:

王羲之从七岁开始练书法,王羲之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过了二十年,天天如此,他把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之后人们便把那水池成为“墨池”了。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行书。

临川记全文?

墨池记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全文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