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 孙叔敖戒子原文及译文?

孙叔敖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多次颁发政令,百姓无所适从,这样做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之后,市场买卖公平,随行就市定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号啕痛哭,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责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 孙叔敖戒子原文及译文?

孙叔敖戒子原文及译文?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

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为治而国人信其仁也中仁的意思?

仁:仁慈贤明

还没开始治理政事国人就相信他是个仁慈贤明的长官。

 

意思是: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孙叔敖勇敢、聪明的形象。

《孙叔敖埋蛇》选自【汉】刘向《新序》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翻译: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把它杀死后埋了起来。他一边哭一边回家。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死,我刚刚就见到了两头蛇,恐怕要离开母亲您死去了。”他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

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又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扩展资料:

启示要与人为善,宁愿自己吃些亏,也要让别人获益 。为他人多做好事,自然会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和爱戴,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帮助你。

《新序》是西汉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历史故事类编,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原三十卷,今存十卷。

《新序》是历史故事类编,是刘向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为什么叫孙叔敖?

东汉离战国只有几百年。然而,在孙氏起源问题上,当时就有些说不清了。在不同地区,各有着不同的传说。归纳起来,主要分三个系统,即姬姓孙氏、子姓孙氏和芈姓孙氏。这三个系统有真有假,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春秋时,人的名字有多种叫法,其中一种是字在前,名在后,字名连称。例如《史记》称孔子父亲为叔梁纥,其中叔梁是字,纥是名。又如《左传》记载宋国有孔父嘉,即大司马孔父,名嘉,字孔父;又有华父督,即太宰督,名督,字华父。

孙叔敖传原文及翻译? 孙叔敖戒子原文及译文?

“孙叔敖”也是字和名的合称。严格地说,孙叔敖是以“芈”为姓,以“蒸”为氏,名“敖”,字“孙叔”。对此,后人不明就里,误以为孙叔敖也姓孙。

孙叔敖简介?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扩展资料:孙叔敖轶事典故1、一杀两头蛇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现在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2、二论忧患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野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3、三为楚令尹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非常对,我牢牢记住它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