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真君人物形象分析?
刘和珍君是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和蔼善良。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撰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以此来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学生。
记念刘和君课文讲解?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讲解:课文总共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参加追悼会写起,指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三部分:追叙同刘和珍的交往。在本部分里作者集中记述了与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
第四部分:以刘和珍等遇害的事实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的下劣凶残。
第五部分:记叙烈士遇害经过,抒发悲愤之情。
第六部分: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 第七部分:阐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的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赞扬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地同中外反动派作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同时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作者在愤激的呼号中显示出了强烈的反抗热情和韧战到底的战斗力量,体现着作者是那种一贯站在战士的血迹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的战斗气概。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
鲁迅通过描写与刘和珍交往的片段,如“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斗争中表现,“始终微笑着”,“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请愿,府门喋血,等等,表现了刘和珍热爱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责任心和爱国心等特点。鲁迅称赞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赞扬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赞扬她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表现出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认识。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庸人具有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等特点。他们靠“忘却的救主”“洗涤旧迹”,“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于是,“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鲁迅对庸人的分析是深刻的,他不仅指出了庸人的特点,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庸人的普遍存在是“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基础。唤醒他们,才能使“似人非人的世界”走向尽头。鲁迅对庸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纪念刘和真君是什么文体?
纪念刘和真君是散文文体。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门口的雕像是谁?
雕像是刘和珍。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
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鲁迅先生撰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以此来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