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 中国木屐的样式?

中国人穿木屐吗?

中国从来不穿木屐的,因为过于笨重,从而导致行动不便,给他人的生活造成困扰,中国也不提倡穿木屐,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沉重历史教训,一般中国人不会违背先烈们意愿,中国人也不会穿木屐,除了个别忘记历史的中国人才会去穿这种东西。

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 中国木屐的样式?

中国木屐的样式?

板凳鞋

由于木屐大多构成是一块木板加屐齿,至于系反倒不一定原本就被固定在上面,有些是使用时帮一下就ok了,所以光秃秃的木屐长得非常像小板凳,有些地方也有称板凳鞋的。

《云南傣族哈尼族木屐》

▲哈尼族木屐舞

一位中国台湾网友在云南省博物馆的非遗展厅里拍到的是这样子的。还有直接利用竹子的弧度做成一个整体的,非常有趣。

▲哈尼族木屐

 

泥屐

相比板凳鞋的贫苦色彩,泥屐就显得正式多了,一些相关的文章里提到它是富家所用。

泥屐有前半截类似木屐的形态,穿的时候连脚带鞋套进去,走泥地或者雪地的时候时候就不会脏鞋子,到了要不需要的地方直接一脱就好了,非常方便。

▲泥屐

这种泥屐应该也是与明清时期有雨鞋作用的木屐最为相似,都是套穿的。

▲外销画里修木屐的人

毛窝子

在上面那种泥屐基础上,还有一种是将整个鞋帮都做上去,可以盖住整只脚,这种应该就不是套穿的,而是直接当作鞋子穿了,主要是用在雪地的冬天,比较保暖。

直到近年,农村依然有一种被称为“毛窝子”的泥屐,是在木屐的基础上用草编出鞋帮,然后在里面塞稻草、芦苇、旧棉花等,达到保暖的目的,制作简单,成本低廉。

▲毛窝子

潮汕木屐

潮汕木屐尤为有名,不过它的样子更像是一种拖鞋,但是不分左右脚。以前潮汕人几乎在家都穿木屐,现在好像只有在一些传统节俗上才会保留这个项目了。

清·张渠撰《粤东闻见录》载:“潮州尚拖成散屐,以轻为贵。”《南粵笔记》载:“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

潮汕木屐一般用苦楝树、樟树、“鸭母冇”等木料制成。初为棕索木屐,不分左右足,俗称棕屐……20世纪40年代出现蜂腰屐,用汽车外胎的橡胶纱切制加工成屐皮,代替棕索,造型始有左右足之分。稍后蜂腰屐屐板加上油漆,有黑、橙、青、红色数种,画上花卉图案,甚为美观。其特点是穿着凉爽易去水,可走泥路。每年除夕,人人必购上一双新木屐;新嫁娘则必制一双红油漆的新娘屐。

——《潮汕(普宁)民俗风情录》

▲潮汕木屐

潮汕地区特殊的成人礼“出花园”里就会用到红色的木屐,婚礼中也有木屐的存在。相比一些木屐适用场合正式程度不高来说,潮汕木屐算是比较特别的了。

北方唯一一个穿木屐的民族?

北方唯一一个穿木屐的民族?是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及内地的一些城市也有分布。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系属尚无定论,学者认为应划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创于1444年,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擅长在寒冷地区种水稻。他们使水稻在中国东北生长繁衍。延边已成为东北地区著名的"水稻之乡"。另外朝鲜族聚居地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谢公屐与木屐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

谢安的孙子-谢灵运,对木屐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发明了谢公屐。谢灵运是一个旅游达人,经常出去探险,翻山越岭,无论多危险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为了登山他改造了木屐。前后两齿可以拆卸,上山拆掉前齿,下山拆掉后齿,便于走山路。因此称这种特制的木屐为“谢公屐”。亦称“灵运屐”等,亦省称“谢屐”。

古代文献对木屐的定义?

木屐- 概述 木屐 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为我国古代人所钟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图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大树并被烧死。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着木屐优点甚多,便很快流传到南方。 潮汕木屐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其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细,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来,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