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胶柱鼓瑟”意思是:指将瑟的弦柱黏固,而后弹奏它,就无法弹出高低的音调。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拼音:jiāozhùgǔsè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翻译:赵王因为名气而任用赵括,就像用胶粘住柱子来弹琴一样。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宾语。例句:读书若只是死守古人之言,恰如胶柱鼓瑟,如何能适应时代。近义词:刻舟求剑扩展资料“胶柱鼓瑟”的近义词:刻舟求剑近义词:kèzhōuqiújiàn意思是: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法: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胶柱鼓瑟成语故事?
胶柱鼓瑟(拼音:jiāo zhù gǔ s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的原义是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也作“胶柱调瑟”。
胶柱鼓瑟(【这篇文言文是啥?意思勒·····?
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
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胶柱鼓瑟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胶柱鼓瑟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胶柱鼓瑟 [jiāo zhù gǔ sè] 释义: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例 句:时代前进了,措施也得跟上去,~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