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告诉我们的道理?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的小女孩和老爷爷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人人都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主要讲了:爸爸带小女孩去爬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又碰见了一位老爷爷。他们通过互相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当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在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我想:这么高的山峰会有人爬得上去吗?
我读到第七自然段“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时想:如此高又陡的天都峰,他们居然爬上来了,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当我读到第八、第九段的时候想:原来,他们是通过相互鼓励才爬上来的。
说说爬天都峰时老爷爷是如何爬的?
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爬天都峰
爷爷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他能够坚持爬完天都峰,而且他有勇气去爬,说明老爷爷的身体是挺健康的,老爷爷爬山的姿势也是非常矫健的。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爬天都峰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
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
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
爬天都峰的主要内容?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的是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在爬山之前我看到天都峰又陡又高,心里害怕,觉得自己爬不上去,后来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质疑对方爬不上山顶,后来两个人互相鼓励,打气,最后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的事情。
爬天都峰赞美了什么?
赞扬了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他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2014年11月25日,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活动在京启动,主办方将在2015年5月19日公布第一批认证入选名单。
“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指的是依据《徐霞客游记》基本记叙和其他佐证材料,经过实地对应考证并由专门认证机构认定的、构成徐霞客游线重要节点的徐霞客确曾游历考察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