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第二段体会作者的感情教案?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抨击黑暗社会,愚昧无知的文章。体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拿来主义结构分析?
《拿来主义》主旨:这篇课文主要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为和对待我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安排巧妙,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中运用不少贴切到位的比喻来论证作者想要阐述的中心观点。
《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行文结构安排技巧。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文本分析已经对文章内容具备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学生能比较容易领会写文章的结构技巧。
拿来主义分析?
一、层次分析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作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高一必修一语文拿来主义是什么?
高一必修一语文拿来主义所谓的“拿来主义”精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其哲学依据在于辩证否定观。
“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
拿来主义大概内容?
拿来主义中心思想: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他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