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生拔萃原文?
张元济先生笃信西医。他七十一岁那年在给一位青年学子的信中说:“四十余年,有病绝不服中药。所以能偷生至今者,西医西药之故也。”1936年11月,蔡元培病重,“濒危者再”,张力排众议,改请西医专家诊治,老友终于转危为安,友朋众口称道。尽管如此,他对中国古代医书向来不排斥,对孤本、鲜罕之本则与其他古书一样,全力收罗,悉心整理,印行流通。元刊《济生拔萃》从购藏、配补到影印出版,张元济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就是典型一例。
《济生拔萃》,又名《济生拔萃方》,是元代杜思敬辑集的一部古代医学丛书。刊刻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传世极罕。陆心源《百百宋楼藏书志》载有全目,计十八种、十九卷。书名为:一《针经节要》、二《洁古云岐针法》、三《针经摘英》、四《云岐子脉法》、五《洁古珍珠囊》、六《医学发明》、七《脾胃论》、八《洁古家珍》、九《此事难知》、十《医垒元戎》、十一《阴证略例》、十二、十三《伤寒保命集类要》、十四《癍论萃英》、十五《保婴集》、十六《兰室秘藏》、十七《活法圆机》、十八《卫生宝鉴》、十九《杂方》。都是实用的临床药方,涉及针灸、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及防疫、养生等众多学科。清末百百宋楼藏书流往日本,《济生拔萃》一书也为静嘉堂所藏,国内已不见全本踪影。
1911年8月,张元济在北京琉璃厂翰文斋见到元刊《济生拔萃方》一部,十二种、十三卷,缺一、二、八、十四至十六卷。钤有“晋府”、“敬德堂”等藏书印,递藏有绪,极为难得。只是卷数悉被书贾剜削,掩盖其不全的真相。不过尚有痕迹可寻,手法并不高明。索价银一百五十两。张元济知道此书珍贵,议价以后购下,归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庋藏。1919年,傅增湘来涵芬楼观书,在他的观书笔记中就著录有此书。涵芬楼藏元刊《济生拔萃》虽有缺卷,国内却是唯一较完整的一部。
张元济购书、藏书,目的在于印书和流布古籍。他曾感慨地写道:“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此为应尽之责。能使古书多流传一部,即于保存上多一分效力,吾辈炳烛余光,能有几时,不能不努力为之也。”1928年秋,他以中华学艺社名誉社员名义赴日本访书,后从宫内省图书寮、内阁文库、静嘉堂、东洋文库和京都东福寺等公私藏家借影回一批国内早已失传的珍本古籍。在东京静嘉堂文库,他见到了陆氏百百宋楼原藏《济生拔萃》全帙,留下很深印象。只是拟借印的书较多,此书暂未列入照影计划。
张元济久有心整理、辑印一部“丛书之丛书”。1934年,他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商定辑印《丛书集成初编》。翌年初编定全目,以实用和罕见为标准,选定丛书一百种,其中就有《济生拔萃》。《丛书集成》计划出书4100种、4000册。张元济还亲自撰写了《丛书百部提要》一书。涵芬楼藏《济生拔萃》有缺卷,于是向静嘉堂求助。笔者不久前从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几卷档案中找到了依据。1935年3月8日,张元济致函静嘉堂文库长诸桥辙次:
诸桥先生大鉴:久疏笺敬,恒切翘思,春气始和,伏维起居休鬯为颂。弟日事丹黄,藉以娱老。前托长泽规矩也先生代商,拟借静嘉堂藏残宋《周益公集》及元刊《东京梦华录》两书影印,昨得长泽先生函,知承鼎诺,欣喜过望,即复函请其转邀技师趋前摄影。抑尚有请者,敝馆藏有元刊《济生拔萃》,与静嘉堂藏本相同,惟缺去《针经节要》、《洁古云岐针法》、《洁古家珍》、《保婴集》四种,在敝国公私藏家均无可借补,不得已再为无厌之请。如蒙慨允,同时付影,则拜贶弥厚,感荷无既。专此肃恳布谢。敬颂台祺。
二十四年三月八日
张元济又给当时向日本各公私图书馆借印古籍善本的联络人、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写信,请他从旁努力,促成其事。涵芬楼藏《济生拔萃》缺六种,为何只借印四种?张元济曾说,《济》书各书目著录“名称虽微有不同,然《百百宋楼志》摘钞省略,或缮录偶误,实无差异。”笔者揣测,静嘉堂藏本《济》书《保婴集》,可能包含卷十四至十六,共三种书在内。
商借事宜有点曲折,半年后静嘉堂方面才允诺。又经长泽规矩也安排摄影,直到1936年6月摄影底片才寄到上海。6月29日张元济在致长泽的信中说:“《济生拔萃》中四种照片均已收到,容另复。”7月3日,他在另一封致长泽的信中再次提到《济》书底片,与其他几种照影古籍一并结算了摄影费。
张元济十分关心此书的印行。1937年5月5日致丁英桂(商务印书馆平版厂厂长、张校印古籍的重要助手)信中说:“元板《济生拔萃方》本馆又配到数种。是何书名?乞示。闻配来《云岐针法》一种,尚不全,统乞查明见指示。”不久,“八一三”事变爆发,商务印书馆再次遭劫,《丛书集成初编》出书计划未能全部实现。《济生拔萃》各书仅《保婴集》、《癍论萃英》两种印出(与《种痘心法》、《种痘指掌》合一册),其他各种已列入书目而未及刊出。
《丛书集成》出书后,张元济主持复选其中元明佳椠孤本十种,仿原式影印,编成《元明善本丛书》。第一种即《济生拔萃》,1938年3月出版,线装十册。这部由张元济亲手购藏、配补、印行的罕见古医书,终于化身千百,流传于世。
《丛书集成初编》只署“主编王云五”;《元明善本丛书》各书并无序跋文字,版权页也只署“发行人王云五”,均不见张元济的名字。如不是一批有关文献档案存世,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为《济生拔萃》乃至这两大部丛书的编印出版所作出的贡献,险些湮没于世。
张元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元济除了与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出版名社有关系外,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数次跨时代的伟大人物,跨过了清朝、民国,一路走到了新中国,并曾经先后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 5 位中国第一号人物促膝而谈。
怎么样?张元济还行吧?
上海文史馆历任馆长?
历任馆长
张元济(1867-1959),浙江海盐人,1953年6月任馆长。前清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创办通艺学堂专讲泰西实学。曾与康有为参加戊戌变法。后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时主持校勘出版四部丛刊、百纳本二十四史。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涉园序跋集录》等。
江庸(1878~1960年),字翊云,晚号澹翁,福建长汀人,出生在四川。近代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1953-1960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
平海澜(1885-1960),上海松江人,1960年7月任馆长。曾任清华学堂教授,南洋公学附中主任,商务印书馆英文杂志编辑主任,大同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擅长项英文,编成多种英文字典,著名的有“English Student”等。
金兆梓(1889-1975),浙江金华人,1961年4月任馆长。曾任华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北洋政府外交部顾问,上海中华书局教科图书部长。解放后曾被选为苏州市副市长,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
王国忠,笔名石焚。江苏无锡人。编审。1951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艺系。1951年任《苏南农村青年报》总编辑。1952年调华东青年出版社,任编委。1954年调少年儿童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1978年,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组书记。1983年,任上海市出版局局长。1986年10月,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还有,徐福生、吴孟庆 、沈祖炜、郝铁川。[2][3]
现任馆长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赵英
张元济著作?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著有《校史随笔》《中华民族的人格》等。
张元济祖籍?
张元济祖籍浙江海盐,是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