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春出自哪里?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春原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出自:明代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原文如下: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游满井记原文及译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明代〕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
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余寒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沙砾飞扬。只能拘束在室内,想出去都不可能。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一连几天的阴雨,让人十分苦闷,到了双清庄的时候,天色微微放晴。双清庄在山脚下,有很多僧人住于此处,僧房很是干净整洁。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声音,整晚都传到耳边,石篑睡梦之中以为又下雨了,愁闷至极,于是不能安睡。第二天早上,僧人准备了茶饭,来叫石篑起来。石篑叹气道:“下了这么大的雨,怎么回去呀,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僧人说:“天已经晴了,风和日丽十分美丽,那响声是泉水的声音,不是雨声。”石篑开怀大笑,急忙披了衣服起来,喝了几碗茶,便一起走了。
满井游记与柳宗元的文章风格不同之处?
穷形尽相小石潭 传神写意满井春——《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比较分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抒情言志是两篇文章的共通之处,但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教材把它们编入同一单元(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下册),对于我们比较分析是很有帮助的。两篇游记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景物描写上。《小石潭记》在描绘景物上,采用了穷形尽相、细致描摹的手法,做到了“以形传神”。作者抓住小石潭景物的特征,一方面写潭,一方面写潭上的景物。写潭,先写潭水、怪石、青木、绿藤。“清冽”的潭水,近岸的石头,是静态;“蒙络”的“翠蔓”是动态,动静结合,富有诗意。然后,作者又把眼光集中到潭中游鱼,运用侧面烘托、错觉描写、比拟形容等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写“似与游者同乐”,道出了作者游玩山水乐而忘忧的心情。写潭上景物,先写小溪,作者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比喻:“斗折”——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是静写;“蛇行”——溪水像蛇那样游动,是动写;“犬牙差互”——溪水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是状物。作者摹形拟态,笔锋精妙入微,工细精美。《满井游记》在景物描写上,采取了同《小石潭记》截然不同的手法。文中,作者虽也设喻作比,但却不是穷形尽相的描摹、精雕细镂的记述,而是抓住自然景色中同自己的感情密切结合的某些特点来尽情勾勒、渲染,以求写意传神。如作者对满井的青山、清水、柳枝、麦田等描写,并不着眼于“形似”,处处紧扣自己感情的特点,突出这些事物的风姿神韵。在作者的笔下,山具倩女之体态,水富闺秀之情意,花有美人之容貌,柳含西施之娇羞……作者简炼、生动、形象的文字,清新流畅的文笔,巧妙地把自然景物的特征同自己的审美感受融为一体,使所描写景色无一不带上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另外,同《小石潭记》相比,《满井游记》不单写景,更注意到写人。在描绘了满井秀丽的山水之后,自然地写到了寻春的游人,使原来的纯粹的早春风光图,一变而成为栩栩如生的游春图。这同《小石潭记》“寂寥无人”的清凉之景也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穷形尽相小石潭,传神写意满井春。可以说是对这两篇游记表现手法的凝练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