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谈骨气不是论点?
吴晗的《谈骨气》一文,“谈骨气”是论题,是作者要谈论的话题,并不是论点。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只有“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符合论点要求态度鲜明,体现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是一篇优秀的说理文。
谈骨气的论证思路是:题目表明文章的论题是“谈骨气”,再直接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引用孟子的话阐述了什么是“有骨气”,为后文展开叙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贯穿于全文的始终。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列举了文天祥宁死不降、穷人不吃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枪口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可以说《谈骨气》一文不仅对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历史背景有着见证作用,还点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骨气。
谈骨气论证思路?
骨气是一种刚强不屈的人格和操守,是理想信仰的凝练,是道德品质的结晶,是孜孜以求的执着,是负重奋进的脊梁。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啃下改革硬骨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抑或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容应对惊涛骇浪,无不需要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始终葆有无惧挑战、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谈骨气的内容摘要?
《谈骨气》是初中语文教材里一篇文章,本文首先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对论点进行解释,再运用了三个的典型事例(即闻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的事例)紧紧围绕孟子的话进行论述,最后要求我们发扬“骨气”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谈骨气全文主旨?
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写于1961年春,最初发表在同年3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候选入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新版人教版语文书中已删去)。吴晗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向人们集中进行“骨气教育”。
吴晗的《谈骨气》一文,是一篇以阐发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人民团结奋斗为主旨的具有鲜明战斗性的议论文。其中文中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谈骨气作者?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