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物理学家前10人有哪些? 中国首位院士是谁?

中国核物理学家前10人?

中国十大物理学家

1、吴有训

吴有训,1897年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贡献。他回中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

2、饶毓泰

饶毓泰,189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钟岭,中国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22年,饶毓泰在美国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水银蒸气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回答了当时世界性难题“在小于最小电离电动势的电压下,产生电离所需要的能量问题”,在物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当时气体导电研究的一项新成就,饶毓泰则是在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开垦播种”阶段十人世界物理学的先声人物之一。

3、叶企孙

叶企孙,1898年出生于上海,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20世纪20年代与合作者对普朗克常数作了精确测定,其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其研究液压对磁体磁导率的影响,并在12000kg/cm2压强下测量了铁、镍、钴和两种钢的磁导率,理论分析与实验定性相符合。他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是中国当代物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培养科学人才、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严济慈

严济慈,1901年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做出重要成果,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精确测定了居里压电效应“反现象”,发现了光双折射效应;系统研究了水晶圆柱体施加扭力起电现象,发现水晶扭电定律;深入研究了碱金属蒸气等光谱,发现轴向对称的分子有效截面数值和费米━莱因斯伯格方程不符,并为原子物理学中的斯塔克效应等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明。

5、吴大猷

吴大猷,1907年出生于广州府番禺县,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八年期间,吴大猷主要负责的科目为电磁学、近代物理、量子力学和古典力学等等,在这方面也培育出许多杰出的人才,李政道和杨振宁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

6、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7、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

8、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核物理学家。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钱三强知人善任,是他大胆起用年仅26岁的邓稼先出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诚如邓稼先的老同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言:“钱三强独具慧眼的睿智和超凡的组织才能,促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9、黄昆

黄昆,1919年,出生于北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理论和晶体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并预见了晶体光学声子和电磁场的耦合振动模式,被称为“黄散射”和“黄方程”;提出并发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声子跃迁理论,被称为“黄一佩卡尔理论”;提出了有效解决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模型,并阐明其光学振动模式的要点,被称为“黄一朱模型”。

10、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 究的新方向等。

中国核物理学家前10人有哪些? 中国首位院士是谁?

中国首位院士?

中国首位院士是:吴有训。培养出21位院士,邓稼先杨振宁是他的学生。

中国近代物理有很多“泰山北斗”,但“开山祖师”却只有一位,他就是吴有训。

吴有训先生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4月26日。吴先生的家在江西农村,从小接受的是私塾里的传统教育,15岁之前,学的是孔孟之道,根本不知道“物理学”是个什么概念。

不过物理学确实是一门讲究天赋的学科,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吴先生就完成了由文科生到理工科高材生的完全转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即今南京大学)。

在这里,吴有训认识了他的导师胡刚复,并在胡刚复的指导下,开始研究X射线。

吴有训是物理学的天才,但他的导师胡刚复不仅是天才,还是神童,10岁就因为成绩突出考入南洋公学,17岁被举荐成为第一批庚款留学美国的学生,就读于哈佛大学物理系,22岁成为哈佛大学理学硕士,26岁又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1918年,26岁的胡刚复学成回国,遇到了21岁的学生吴有训。年轻是民国许多大师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当时,不仅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还对改造国家充满了热忱,所以很多人在二三十岁时,就已经成为一个领域的翘楚。

不久之后,吴有训也追寻着老师的踪迹,公费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并取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于1926年学成回国任教。

1928年,31岁的吴有训出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实验室。这个特殊的位置,奠定了吴有训在中国物理学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在长达17年(包括西南联大时期)的任职期间,清华大学大师辈出,一共有21位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和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南京大学有训书院是干啥的?

一、有训书院简介

2020年,以成立新生学院为契机,南京大学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新生学院内设立六个书院,探索建立以书院为单元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社区。

有训书院是六个书院之一,以南大校史上的杰出代表吴有训先生命名,吴有训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校长。

吴有训先生

 

1920年6月,吴有训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师从康普顿教授;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有训先生是我国参与荣获世界物理学奖研究项目的第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外国科学院院士称号的中国科学家。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带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他毕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管理工作。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做出了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他为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科技战线上的统帅人物之一,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有训书院由理科试验班(数理科学类)、数学强基班、数学拔尖班、物理强基班、物理拔尖班、天文拔尖班、理科试验班(匡亚明学院大理科班)的大一新生组成,对接数学系、物理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匡亚明学院5个院系。

二、有训书院架构

有训书院院长邢定钰院士,知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常委,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主任,“量子调控”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首席科学家。

书院设立院务委员会,由院长、对接的5个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教学的教学副院长/副主任、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任组成,主要负责研究书院日常建设工作以及与相关院系进行沟通和协调。

秉承“精细有恒,训格为至”的院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助力学生成人成才”的工作理念,书院通过学生导师、学生事务中心与团学联开展覆盖书院全体学生的育教与管理工作:

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要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事务中心主任唐健主持工作并负责书院党支部工作,辅导员蒲婧翔担任书院团总支书记并主管数理大类学生教务工作,辅导员徐杏负责学生各项事务工作以及学生会指导。

书院团学联结构一体化,包括组织部、宣传部、文体部、青年发展部、办公室、新媒体中心。不单独设立主席团,除新媒体中心外,选派新生担任各部门部长,院系学生会对接指导各部门工作,尽可能地给书院的大一新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有训书院人才培养理念

在南京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导下,为贯彻落实南京大学“熔炉工程”要求,健全人才培养新体系,深入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训书院致力于在“育”、“教”、“管”融合的基础上推行“五育并举”,全方位培养基础理科拔尖人才,最终在书院中达成“师”与“生”融合,构建师生成长与发展共同体。

(一)徳育

依托院系拔尖学科优势,有训书院拟开设名师讲座模块,对标拔尖学生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并通过团组织生活、主题团日活动、主题教育班会等形式经常性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史”主题教育、校史教育、诚信教育等,同时加强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智育

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加强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有训书院在学校要求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每名新生配备学业导师和朋辈导师,依托导师队伍,在新生中开展思想价值引领、学业指导与规划、学科专业认知教育等工作,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并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学业帮扶工作,进而在书院内营造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

(三)体育

有训书院依托学校体育类社团的体育俱乐部,开展“四季阳光”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趣味运动会、定向越野、球类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锻炼身体,运动解压。

(四)美育

以涵育学生“南大气质”为核心,有训书院依托对接院系,在新生导学体系中开设“科学之美”系列讲座,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审美与热爱,同时有效利用兄弟书院资源,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五)劳育

有训书院拟开展丰富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科创训练类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

四、书院特色活动与文化营造

(一)破茧计划

为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准大学学习生活的节奏与方法,有训书院积极组织大学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能力提升指导类活动,助力学生成人成才。

(二)青青对话

有训书院以学生为中心,在青年层面积极开展座谈、交流、沙龙、讲座类活动,促进青年学生与青年学者、青年管理者以及青年学生自身的对话,在书院团总支内创造充分交流的机会。

(三)七彩空间

有训书院积极探索书院建设工作,为营造良好的书院社区文化,拟为学生建设“七彩空间”,在社区空间内打造“红色学习角”、“橙色加油站”、“黄色竞技场”、“绿色心氧吧”、“青色戏剧团”、“蓝色甜品屋”、“紫色生日趴”等项目,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与X射线有关的中国物理学家?

吴有训,1897年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贡献。他回中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

吴有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1897年4月26日生於江西高安。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後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後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