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例如: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荀子·劝学》)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被动一般就两种方法:
一是直接靠语意表示被动。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二就是通过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常用的被动句式有:
①“於”句式。例如:
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於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②“为(wéi)”句式。例如: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蠧》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后来,“为”的被动句式又发展成“为……所”句式。例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见”句式。例如:
举世皆浊我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④“被”字句。“被”字句应用在文言文里表示被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多是用于口语。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详细参照学习郭锡良、蒋绍愚主编,商务印刷馆出版的《古代汉语》
被动句句式?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为be/get +过去分词。
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变化形式,比如have been done; will be done,be being done等等。
被动句就是“被”字句并举例说明,被动句的注意事项,使用被动句的适宜情况。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
被动句什么意思?
被动句指的就是显示出被动含义的一个句子,如果说一个句子是属于一个被动句,那么也就相当于这个句子里边会有贝字的出现,所以才能表示出这个桔子是一个被字句,他表示的是一个被动的意思,这也就是相当于把宾语的成分提前了,相当于把主语放在后头的一个句子
被动句几种类型并举例?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