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孔子怎么讲? 以人为鉴原文及翻译?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孔子怎么讲?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意思是,把人比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由此可以想到,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别人身上的长处,拿来自己用,看见别人身上不好的地方,想想自己有没有这种缺点,如果有,就改掉它。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孔子怎么讲? 以人为鉴原文及翻译?

以人为鉴原文及译文?

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征薨,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过。今魏徵逝,朕亡一鉴矣。”

郑公魏征逝世了。魏征病倒在床的时候,皇帝(唐太宗)和太子一起到他床前探病,皇上想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叔玉为妻.魏征死后,皇上亲自为他题写了碑文,并且把碑文刻在石碑上.皇上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以铜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裳;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以人为镜子,可以看出得失.我曾经保住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意思论语?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对应的论语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思:思考,心里想。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1、“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是: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该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2、原文:

旧唐书·魏徵传

作者:刘昫

朝代:晋

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3、译文: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本身的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论语十二章?

《论语述而篇》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有我可以为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对他们的不足,对照自己有没有,若有,马上改正。

这章经文所述的道理就包含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道理。

以人为鉴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衰出自哪本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当年唐太宗对梁公说的,用以对魏征去世时表达的惋惜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这句话的完整语句和背后的故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下一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下一句是什么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译文: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