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朱自清写的吗?
背影是朱自清写的
《背影》是朱自清27岁写的(1925年)。
《背影》的写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时年27岁的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背影主要写什么?20字?
背影主要写什么呢?用20字表达。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背影,写出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深深的爱和内疚。也写出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迷茫。
背影是朱自清回到老家安葬母亲,然后跟父亲一起在南京分手的时候的情景。朱自清看着父亲的背影,百感交集。
朱自清背影赏析500字名家?
【赏析】《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余字,篇幅短小,却具有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现在的散文,动辄五千多字,浩浩荡荡,似乎不写长篇,显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网站和杂志对散文投稿,有不少于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笔者初设文坛,也曾深受折磨,无所适从,现在读《背影》,不觉汗颜不已!
年轻时,自以为已经长大,体会不出人生的艰难,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父亲讲话不大漂亮,看事情没有自己深刻,心里暗笑父亲的“迂”,明明流泪了,却赶紧拭干了泪,怕父亲看见,关键“也怕别人看见”。
所有这些现象,也曾经表现在笔者的身上,所以重读《背景》,不由感叹作者对人性把握的深刻。
作者没有夸张的语言写父亲怎么关心自己,怎么爱护自己,也没有长篇累牍地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文字俭省到了极点,可作者以真情写真情,以实事写实情,结构合理,层层深入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不到一定的年龄,缺乏人生的历练,对长辈所作所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情由衷发,同频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时再读《背影》,笔者不由得潸然泪下!
总之,《背影》是“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值得我们不断咀嚼,不断学习的最美的散文!
背影作者朱自清?
《背影》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这篇散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
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
背影是谁的代表作品?
《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生于189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朱自清的代表作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背影》讲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上学,父亲亲自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且为了儿子不辞辛苦的为儿子攀爬铁道去买橘子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动作,表现出父亲对自己的关怀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