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衣属于什么档次?
百衲衣是指衲衣,即僧衣。系以破旧布之修补缝缀而成。又作弊衲衣、坛衲衣。因常以五色或多种颜色混合制成,故亦称五衲衣。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亦自称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
百衲衣,本义是指和尚的迦裟,引申指补钉很多的衣服。现在多指用边角料拼凑缝制的衣服或者是从很多家庭收集到的布头拼凑成的衣服,老人们认为小孩子穿这种衣服吉祥好养活。
百衲衣不是时装,没有品牌和档次,只是一件打过补丁的衣服。
百衲衣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故乡风俗:生病的孩子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第二段(3、4自然段):叙述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并将百衲衣送给我。
第三段(5自然段):叙述请教民俗学家,知道穿百衲衣的真正含义。
第四段(6、7自然段):赞美穿百衲衣体现了中国知恩
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3字服饰词?
3字服饰词?
1百衲衣:纸盒上穿的用许多小补丁拼搭成的袈裟 也是指补丁很多的衣服 。
2.燕尾服 :有燕尾的外衣 ,尤指男子大礼服上衣 有缎面翻领 后面有类是燕尾的 两个长摆
3工作服 :因为工作统一穿的服装 一般是工厂或公司发给职工的同一服装
百衲衣和袈裟区别?
中国一些地区,有的僧人为了表示“苦修”,破除对穿着的贪求,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通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形似袈裟。
百衲衣( 袈裟),因用许多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
缝制这种僧衣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条长方形布片缝成,并且只准用类似黑色的布片。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这个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都以百衲称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
袈裟指的是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迦罗沙曳。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简要的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
①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就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