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讲什么?
七年级历史是基础阶段,进入下册后,同学们会学习到从隋朝到清朝这部分内容,想要生动并正确的掌握核心考点。
简言之讲述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再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下来是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一直到1840之前的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史各个朝代制度表?
一.夏
二.商
三.周
1.西周
2.东周
(一)春秋时期
(二)战国时期
四.秦
五.汉
1.西汉
2.东汉
六.三国
曹魏、蜀汉、东吴
七.晋
1.西晋
2.东晋、五胡十六国
八.南北朝
1.南朝
宋齐梁陈
2.北朝
九.隋
十.唐
十一.五代十国
十二.宋
十三.辽
十四.西夏
十五.金
十六.元
十七.明
十八.清
十九.中华民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书第一课的大纲?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文帝采取的巩固措施和结果:
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结果: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
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②能够征发几百万人 ③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
2、科举制(隋炀帝)▲▲▲
(1)科举制确立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2)创立(隋朝):①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完善(唐朝):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
完善(宋朝):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
(1)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②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③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单元主要内容?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5、思想上: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 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1、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建的)
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北京城
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由蒯祥等人设计的,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1、明朝的小说
A、《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辽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2、明代戏剧
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4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明朝后期的腐败
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
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②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③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
④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1、确立册封--、班禅制度。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赐予“--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4、金瓶掣签制度
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③清朝:册封--、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
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
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汉: 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③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以西域的管辖。(新疆)
④清朝: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①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镇压分裂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④确立册封制度:清朝确立了对历代--、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四、清朝的疆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3、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①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君权。(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②建立:康熙皇帝时期,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开始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年间,正式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过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个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③作用:军机处的设立,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
目的: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表现: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二、 对上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
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
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交融的原因?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