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怎么念,啥意思?
砭,读音:[ biān ]
意思:形声字,从石,乏声。本义为治病刺穴的石针,引申指刺。
部首:石
笔画:9
基本解释:
1. 中国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 :~石。~针。
2. 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引申为刺或规劝 :~灸。针~(喻指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相关词汇:砭骨 、砭石 、针砭 、砭治 、砭俗 、砭熨 、砭磨 、砭顽 、攻砭 、砭焫等。
扩展资料:
砭字的来源
砭字属于乏字族。在乏字族里,乏字都是声符兼义符。乏字族汉字都与“减损、降低”之义有关。砭的本义是“以石针刺脓包排脓”。
古人以砭与针连称,称“箴砭”或“砭箴”,或称“针砭”或“砭针”。这说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说“联系”,是指“针由砭发展而来”。
“砭”是一种带有尖头的石刀(这是它和真正的针灸用针的区别)。它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体经络穴位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在初期还只是排腥脓、放毒血的医疗器具,并不用于针刺穴位以治病。
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它是中国南方人群的发明,后来被移居北方的南方人带入中原。
“砭”字怎么读?“砭石”的意思?
“砭”字读biān,砭石”的意思是古代治病中的石针、石片。 一、砭的含义 1.中国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石。~针。 2.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引申为刺或规劝:~灸。针~(喻指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二、砭的常用词组 1.针砭[zhēnbiān]古代的一种针刺疗法,现已失传。砭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 2.砭骨[biāngǔ]刺骨。 3.规砭[guībiān]规劝针砭。 4.攻砭[gōngbiān]谓以石针扎刺治病。 5.砭治[biānzhì]针砭治病。 6.砭顽[biānwán]谓救治固执守旧者。 7.砭俗[biānsú]救治庸俗。 8.砭熨[biānyùn]用石针刺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 三、砭石 拼音:biānshí 解释:古代治病中的石针、石片。 出处: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砭”这个字的读怎么读?
砭只有一个读音,拼音是 biān,意思是古代一种治病的石针。
基本释义:
一、同本义。
1、砭,以石刺病也。——《说文》
2、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素问·异法方宜论》
二、[地质]∶曲流凹岸由于水流拥挤而发生侵蚀的地点。
三、山坡。
他们这时正走在一道砭上,上头是山崖,下边是石岩,光秃秃的没一点遮拦。——柳青《铜墙铁壁》
四、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后用金属针以治病,也称“砭”。
风上逆,砭头血可愈。——《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
五、救治。
士病吾能砭。——王安石《舟中望九华山》
六、刺。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欧阳修《秋声赋》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针砭 砭骨 砭熨 砭灸
一、针砭
[zhēn biān]
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使用方法已失传。“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痛下~。~时弊。
二、砭骨
[biān gǔ]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朔风~。奇痛~。
三、砭熨
[biān yùn]
用石针刺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
四、砭灸
[biān jiǔ]
古代的治病方法。用石针刺叫砭,用艾火炙叫灸。
“砭”这个字的读怎么读?
砭只有一个读音,拼音是 biān,意思是古代一种治病的石针。
基本释义:
一、同本义。
1、砭,以石刺病也。——《说文》
2、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素问·异法方宜论》
二、[地质]∶曲流凹岸由于水流拥挤而发生侵蚀的地点。
三、山坡。
他们这时正走在一道砭上,上头是山崖,下边是石岩,光秃秃的没一点遮拦。——柳青《铜墙铁壁》
四、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后用金属针以治病,也称“砭”。
风上逆,砭头血可愈。——《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
五、救治。
士病吾能砭。——王安石《舟中望九华山》
六、刺。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欧阳修《秋声赋》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针砭 砭骨 砭熨 砭灸
一、针砭
[zhēn biān]
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使用方法已失传。“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痛下~。~时弊。
二、砭骨
[biān gǔ]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朔风~。奇痛~。
三、砭熨
[biān yùn]
用石针刺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
四、砭灸
[biān jiǔ]
古代的治病方法。用石针刺叫砭,用艾火炙叫灸。
砭怎么读音?
砭/拼音
[biān]
[部首]石
[笔画]9
[释义]1.古代一种治病的石针。2.用石针扎穴位治病。 3.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