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题目讲解?
《书愤》题目讲解如下: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书了什么愤?书的是英雄愤,书的是爱国愤,书的是不平愤、无奈愤,书的是诗人陆游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更书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千古同悲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激愤!
书愤陆游怎么上?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中贯穿全诗的手法是?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书愤首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首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点出了诗题中的“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书愤题目的内容和情感?
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愤”字是全诗的基调。首联自我勾勒出愤怒者的形象,点明愤怒的原因是由于中原河山未能收复。
颔联从气涌如山的回顾中,重点描绘了当年在东南和西北前线所接触的情况,把外景与诗人内心活动融合为一,写得有声有色、气慨万千,具有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