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大全初中必背?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 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11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 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5 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初中地理有世界地理吗?
初中地理肯定有世界地理。除世界地理外,初中地理还要学习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中考除这三大内容外,还有乡土地理(我们湖南是湖南地理)。世界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学生掌握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和大洋、气候、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社会经济地理。
初中地理有世界地理吗?
初中地理肯定有世界地理。除世界地理外,初中地理还要学习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中考除这三大内容外,还有乡土地理(我们湖南是湖南地理)。世界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学生掌握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和大洋、气候、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社会经济地理。
初中地理学什么?
一、 什么是地理?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二、 初中阶段地理的课程设置
就北京地区而言,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地理知识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在地球与地图章节,课程设置从我们生活的地球切入,以地球仪为工具,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上位置的判定——经纬网的应用,进而提升难度,深化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地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贴近日常生活,建立学生对地理学科初步的认知。除了知识本身,更多家长关注的还是这些知识在考试中的体现。由于在初中地理中,地球与地图章节涉及知识的深度较浅,在考试中题目综合性较低,难度不大,且相关题目数量较少。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中考考察范围内的重点内容,涉及知识多,综合性强,所需背诵量相对地球与地图章节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这也经常给很多学生和家长造成了认知上的误区——“地理多背背书,分数不会差太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地理知识较高中而言,确实更加侧重知识点的记忆,但不仅是记忆。在中国地理中,课程设置从中国宏观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地理差异再到具体中国的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知识;从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再细化到不同农作物的收播季节,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我们所属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又或者在世界地理中,课程从全球的陆地海洋、天气气候到典型国家的重要地理事物(山脉、河流、湖泊)都逐一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对于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仅是单纯依靠背诵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有竞争力的分数。学生更关键的是需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掌握分析的方法与记忆诀窍,达到对于考题触类旁通的程度,以此应对日益灵活的考题。
三.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注重地图知识
不论是在平日学习还是最终考试中,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都尤为重要,而针对不同类型地图的解读能力需要日常点滴的培养与积累,在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对地图敏感程度的最佳时期。因此,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翻阅与关注和所学知识相关联的地图,做到文字知识与图形的结合,从而更好的内化与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关注时事热点
为了体现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北京地区而言,考题越来越贴近社会热点,从丝绸之路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均已进入考题材料。故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更多的知悉当下的时事热点,从生活走进地理学科,更要学会从地理课本走入生活,培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背诵技巧与方法
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背诵记忆的知识过多,学生需要善于总结背诵的技巧与方法如:
(1)单字记忆法(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为张家口—兰州—拉萨— 喜马拉雅山一线,可记为:张、兰、拉、喜一线;农业商品率高的国家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荷兰、丹麦,可记忆为美、加、澳、法、新、 荷、丹等)。
(2)歌诀记忆法(我国的主要煤矿可编成以下歌诀:鸡西鹤岗平顶山,阜新峰和开滦,太原大同阳泉煤,淮北徐州加西山)。
(3)形象特征记忆法(抓住地理知识的特征进行记忆,是记忆地理数据的好办法,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55m,可记成“一五得五”;撒哈拉沙漠 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可以记成“7减7等于 0”)。
初中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
关于网友的四大核心素养,大致可以分为这四类。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除此之外,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还可以这样划分。
1、地理素养的总构成要素。
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3、地理素养构成的职能。
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4、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它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