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广播体操
提起广播体操,很多80、90后的朋友大概立刻会在脑海中闪现出那熟悉的旋律和口号,每天上午十点左右铃声一响,全校师生都集合到操场做广播体操。那嘹亮的音乐和铿锵的口号,简单而有力的动作,成为很多人学生时代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祖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为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第一套广播体操应运而生。对于刚刚走出黑暗,迈进光明的新中国人们,听着音乐做广播体操既新鲜又潮流,广播体操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之一,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为了切实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相关内容,继承和发展广播操的成果,针对不同学制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发展需要,教育部于1998年5月组织创编第一套广播体操,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自此,广播体操正式进入中小学校园。
对于很多80后、90后,甚至部分00后,广播体操差不多贯穿了他们的整个中小学生涯。然而,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近年来,很多孩子已不再做广播体操,甚至没有广播体操的概念,广播体操在2016年前后逐渐淡出了校园。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如今大部分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为了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2007年在全国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那么在体育氛围更加浓厚的现今,广播体操为什么会逐步淡出校园呢?
尽管广播体操已淡出校园,但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依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丰富多样的其他各类运动逐步代替了广播体操。2017年左右,部分地区提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了突出学校特色,部分学校充分利用大课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的体育运动。因此,在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奇观:一千多名师生在操场,根据划分好的区域,开展着班级特定的体育运动,羽毛球、兵乓球、跳绳……相对于做广播体操,这种方式的大课间更受学生欢迎,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更高,更利于学生的身体锻炼。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一同兴趣的还有中小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有些地区也称之为素质教育成果展演,展演的主要内容是教育部门指定的校园集体舞。这样的活动机会每年都会举办,因此,部分学校便利用大课间时间教学或训练校园集体舞,这也就导致广播体操慢慢淡出校园。当然,例如《童年》这类的校园集体舞在动作设计上和广播体操有着很多相似处,因此校园集体舞取代广播体操效果一样,学生的兴趣却更浓。
各类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是广播体操淡出校园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部分传统文化开始走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等等。部分学校的大课间便由广播体操改为打太极、唱黄梅戏。
总而言之,五花八门的活动慢慢将广播体操挤出校园已成事实。然而,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其实还是希望广播体操重回校园,他简单而纯粹。上述列举的阳光体育运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进校园只是学校活动的一部分而已,许多学校还承担有少年宫、相守计划的活动。看上去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变多了,但是学校的时间就那么多,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就那么多,很多看似有利活动往往只能象征性地开展,最后学生们参与其中的快乐感仅仅存在于活动档案中。
我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更多的活动初衷是好的,但也要量力而行,考虑学校的时间安排和学生的精力。现今,很多学校的很多活动开展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参加比赛。我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锻炼身体而不是比哪个学校更与众不同;艺术节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提升艺术素养,而不是为了拿块一等奖的牌子。如果不再是为了原始的目的,我想我们不如回归简单,找出初心,找出做广播体操的激情,因为它有力且简单。